“責任人,我們共同的名字”
“中國經歷的磨難太多,但從未在磨難中倒下!”俄羅斯新聞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文章取了一個令中國人感動的標題:中國,挺住!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消息傳來的第一時間,泉州晚報社就聯合泉州市總工會、團市委、市民政局、市慈善總會和市紅十字會,發起“情系災區,愛心捐贈”大型募捐活動。“為逝者哀悼,為傷者祈福,為苦難的中國同胞伸出援手”,應廣大市民的要求,從5月16日至19日,本社與五部門在泉州晚報社設立現場募捐箱,方便社會各界捐款。為期四天的現場募捐,共收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款2409594.1元,另還有1140元港幣和7美元,比登記捐款的數額多出了3萬多元。
多少人沒有留下名字,把愛心款放進捐款箱后就轉身離去,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來到現場為災區捐款,多少人在面對那些悲情的畫面,掏出了身上所有的現金……筆筆捐款,份份愛心,股股暖流,在同胞承受著災難時,泉州社會各界都行動起來了,僅第一天,兩個小時的現場募捐,就籌集了70多萬元的捐款。每天,這個數字都在不斷地增長,那是生的信念在聚集,是重建家園的希望在燃燒!
獻出一份愛心,就能撐起一份希望;伸出一雙援手,就是握住一個生命。在募捐現場,我們一次次被善良的人們感動著。“那些電視畫面,我看一次就想捐一次。”東海濱城的狄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已經通過手機捐款和街頭募捐,向災區捐了好幾次了,看到報社現場募捐,又忍不住跑到了報社,再次捐出了300元。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在捐款人姓名一欄里寫下了“責任人”三個大字,“不用問我叫什么名字,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面對巨大的災難,泉州人展現出了空前強大的合力,不需要豪言壯語,只有樸素的行為。這份情,是來自于每個人對生命的愛戀,來自于人性之間真摯的憫惜。
一直到昨天,還有不少市民來到報社或通過電話,希望向災區捐款。一位惠安的讀者特意趕到報社,他說自己已經在當地捐過款了,本來前一天還要來報社捐款,但是身體不舒服,沒想到來到現場募捐已經結束了。
捐款是短暫的,愛心卻是持久的。市民若有意愿向災區繼續捐款,可以通過市民政局、慈善總會或紅十字會對外公開的賬戶,繼續向災區獻愛心。
- 上一篇:把悲痛化為愛心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