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脫鞋
回溯十五年,腳蹬雙星鞋是讓很多年輕人值得驕傲的事情。但對于21世紀的新新人類而言,雙星不再象以前那樣屬于時髦的代名詞,甚至還有點落伍和俗氣。
靠制鞋起家的雙星集團,現在制鞋占其年收入的比例僅1/10強。遍布全國的3000多家雙星專賣店,事實上早在2003年就已全部實現民營改制,雙星鞋的產業鏈收縮到研發和制造兩個環節。
“當時真是賤賣,10塊錢的東西都是2塊多就賣了。”說起當年甩賣各地經銷店時,現年67歲的雙星集團總裁的汪海仍然很激動。汪海向《經濟》介紹說,當時賣渠道賠了近3個億,但是如果拖著不賣,還要賠更多。
事隔六年,汪海現在正醞釀著重新收回全國的銷售渠道。畢竟,雖然鞋還是叫雙星,但是主人已經換了。
剝離制鞋業務
近一年來,汪海都身處MBO(管理層收購)輿論旋渦之中。
2006年4月24日,青島雙星董事會決定向關聯企業雙星名人實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名人實業”)轉讓鞋類資產。
一個月之后的5月27日,青島雙星股東大會通過此項決議。青島雙星所出售的是冷粘鞋業務,包括房屋建筑、機器設備、在建工程和土地使用權等資產,調整后的賬面凈值為8883.85萬元。雙方協商后,將轉讓價格定為評估的凈值——11015.98萬元。當日,兩公司即簽署了交易合同。
青島雙星出售制鞋消息甫一公布,汪海一度被質疑“倒騰國有資產”。
據悉,青島雙星鞋業資產的歸屬爭論是隨著雙星集團擬將雙星制鞋業務轉讓而同時出現的,當時,業界就有聲音傳出,雙星集團此舉用意是希望將青島雙星鞋業資產轉讓給雙星名人實業公司。而鑒于名人實業的經營現狀及其股權構成,此種意圖引起部分業內人士非議。
成立于2002年9月的名人實業是雙星集團下轄的子公司,注冊資本3153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生錫順,其另一身份是雙星集團副總裁。名人實業由自然人占大股,汪海是第一大股東,占股21.88%,并任董事長;包含汪海在內的青島雙星5名高層人士合計持有名人實業46.78%的股份,其他10名自然人持股為20.22%。此外,雙星集團工會持有剩余16.5%,國有企業雙星集團僅持股16.5%。
此前,雙星集團關于鞋業資產分為兩塊:一是上市公司的冷粘鞋業務,二是名人實業的硫化鞋業務,相比而言,冷粘鞋業務占有更重的分量。
對于此次將制鞋業務從上市公司剝離的做法,汪海解釋,制鞋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下滑。規避潛在的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大做強輪胎業務。據悉,在青島雙星的眾多產業中,輪胎和制鞋的2007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7.23億元和1.64億元,毛利率分別為8.49%和15.15%。
“這是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的,由于青島雙星的制鞋業務只占到上市公司10%的業務量,按規定我們是可以剝離副業的。”汪海表示,“我們將重新整合鞋和服裝市場,鍛煉培養鞋業新的骨干力量,在適當時機重新組織上市,把鞋業做得更大。”
汪海表示,一個產業兩個公司做,會相互影響阻礙發展,對雙星整個制鞋業的發展都極為不利,既違背制鞋業工藝相互滲透的發展規律,又不能使雙星鞋業的規模優勢、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還難以消除雙星上市公司與名人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
上市公司鞋業資產的剝離并不意味著雙星要放棄制鞋業務。汪海表示,雙星將以此為基礎,大力進行市場的重新整合,增強競爭的經濟實力,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開發高端產品,搶占高端市場,樹立高端形象,全面提升雙星母體鞋業名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繼續將“雙星鞋業”打造成世界鞋圈的“強名牌”。
進軍輪胎
自1996年,青島雙星在深交所上市以來,已完成五輪融資。但是后四輪的投資,雙星并沒有再投入制鞋業務。出于對制鞋業競爭激烈、利潤持續下滑的判斷,雙星選擇了給汽車做鞋。
2007年11月,青島雙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定向增發,計劃募集資金約4億元,用于130萬套高性能全鋼載重子午輪胎技術改造項目和償還銀行貸款。
這是繼9月3日的重大收購事項之后青島雙星再一次強化輪胎業的舉措。
以制鞋起家的青島雙星,2001年通過并購當地的輪胎生產大戶青島華青輪胎工業總公司,從而一腳踏進了輪胎行業。2003年,青島雙星董事會強調企業發展戰略就是全力向輪胎產業追加投資,使公司的主營業務由單一的冷粘鞋類制造與銷售拓展到橡膠輪胎等產品的制造與銷售領域。
為了做大輪胎產業,公司與國內農用車生產排名第一的山東高唐縣時風集團合作,成立了雙星時風輪胎公司,生產農用輪胎、輕卡胎和子午胎;繼而托管東風輪胎資產并成立雙星東風輪胎有限公司,又投資河南省汝南縣輪胎項目。
近幾年,青島雙星輪胎業務收入從2000年的3億元、2001年的7億元,發展到2006年的25億元。
在擴張產能的同時,雙星也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2007年雙星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大大增強了雙星核心競爭力。雙星加強載重子午線輪胎、50轎車子午線輪胎、高性能超級扁平化載重全鋼子午線輪胎、輪胎生胎自動輸送系統、S15壓力成型機等五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雙星魯中公司創造的最高落差30多米,長度2000米的懸浮線“零距離”鏈接,結束了我國制鞋行業推、拉、抬、扛的歷史。
目前,青島雙星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于輪胎業。2007年上半年,公司完成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輪胎的營業收入超過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33%。
公司預計未來十五年內中國載重子午輪胎的市場仍將供不應求。在國內市場對全鋼載重子午輪胎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擴大全鋼子午輪胎的生產規模,提高規模效益,有助于增強雙星輪胎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為此,青島雙星擬在原有年產260萬套全鋼載重子午輪胎規模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擴建完成后形成年產390萬套全鋼載重子午輪胎的生產能力。
“對于制造加工業來說,管理挖潛畢竟是有限的,技術創新是無量的,在全球化激烈競爭的今天,企業要靠核心技術,靠吸收外部人才與企業自我培養人才相結合,加快技術創新,在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和不利因素情況下,企業必須加快技術創新,這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汪海認為,對于雙星的產業而言,自主創新以及人才培養是應對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
汪海透露,通過產權結構的調整,雙星理順了產業分工,整合了各個行業的資源,形成了雙星上市公司和雙星名人實業公司兩個子公司,制鞋、輪胎、機械三大產業不變,在此產權結構的基礎上,雙星集團制定了各大產業都實現集團化發展的戰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