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最缺 省政協建議:讓專家做“候鳥” 年年來廣東
根據省委開展解放思想調研活動的統一部署,省政協陳紹基主席和蔡東士、梁國聚、溫蘭子副主席分別率調研組,圍繞“培養吸引優秀人才,增強廣東核心競爭力”專題,在省內外開展調研,并于近日完成了關于如何建設人才資源強省的專題報告。當中建議:我省應編制“廣東省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把引進人才的著眼點放在各領域標桿性人物和領軍人物、緊缺高層次人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優秀科研團隊上。建立行業緊缺人才庫,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高學歷人才少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周邊國家和地區人才競爭加劇,我省吸引人才的優勢逐步弱化,不但“孔雀東南飛”盛況不再,而且許多“南飛雁”開始回流往回飛。
我省每10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只有3560人,與上海10940人相比差距甚大,甚至低于全國3611人的平均水平。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和科學家工程師分別為26人和17人,低于北京、上海和江蘇。高校去年毛入學率為25.6%,低于浙江、江蘇逾5個百分點。由于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我省每新增一個勞動力新創造的GDP只有12萬元,大大低于江蘇的88萬元、山東的22萬元。
同時,我省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匱缺矛盾日趨突出。我省擁有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尤為緊缺,兩院院士(含雙聘院士、外籍院士)65名,低于江蘇的87名,是上海195名的1/3.粵東某高校曾以高薪和別墅等優厚條件引進幾位中科院院士,引起全國轟動。但時隔不久,這幾位院士就“回流”了。另外,從業人員中高級技師的比例不到萬分之三。全省需要技術工人的缺口近200萬人。
人才引進經費低
為什么廣東這片創業熱土會人才匱乏?為什么俊采星馳的“人才洼地”優勢不再?為什么改革開放的“火車頭”后繼乏力?調研組認為,首要原因是:我省缺乏人才競爭危機意識。一些地方政府對這一嚴峻挑戰認識不足,對跑項目、跑資金興致勃勃,而對引才、聚才意興闌珊。
而且,我省的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機制和環境等方面,都有薄弱的環節。比如,人才工作投入明顯低于兄弟省市。去年我省用于“六大人才培養工程”和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專項經費為3000萬元,而江蘇是1.4億元,上海是7000萬元,山東是1億元。而廣西也達到4000萬元,而杭州市就達到5700萬元。與此息息相關的研發投入,我省也有較大差距。2006年我省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290億元,占GDP1.12%.低于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建議實施“候鳥”工程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因此,省政協調研組向省委省政府建議,要把培養引進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我省人才資源發展的關鍵來抓。我省應編制“廣東省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把引進人才的著眼點放在各領域標桿性人物和領軍人物、緊缺高層次人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優秀科研團隊上。建立行業緊缺人才庫,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要建立我省高技能人才培養選拔管理制度。設立南粵技師、南粵技術能手、工種帶頭人、專家型技能人才等高級職位,并給予相當于高級專家待遇,加緊培養和引進各行各業高、精、尖、絕高技能人才。通過職業競賽、名師帶徒、拜師學技等方式,培養造就高技能人才隊伍,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他們強調要突破傳統的人才體制障礙,實施“戶口不遷、關系不轉、雙向選擇、來去自由”的柔性引才引智工程,實施“候鳥”工程。即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利用休假、交流、講學等形式,定期來粵工作,或者特聘、兼職、項目合作、委托研發。針對高房價成為引進人才障礙的情況,要建設高品質的人才公寓,供來粵專家短期居住或租住。
同時,要加大財政對人才資源建設的直接投入,創新優秀人才評估選拔和使用激勵機制,如設立“南粵創新獎”、“南粵創業獎”、“南粵技師獎”等獎項,對有突出學術成就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實行重獎。建立高層次人才科研資助制度,由省研發專項資金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項目給予啟動經費支持。同時,探索建立人才分配激勵機制。鼓勵引導知識和智力參與分配,把知識、技術、管理、專利、商標、科技發明和原創科研成果等智力資產轉化為貨幣或股權,調動各類人才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
對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調研組認為要加快與市場經濟接軌,努力辦成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創新人才聚集平臺和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并且還要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力爭到2013年建成40所省級示范性技工院校、100所省級重點技工院校,每個地級以上市重點辦好1所高級技工學校,使全省技工院校教育培訓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