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王國幫登步入而立之年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在泉州的發展史上,涌現過無數個耐人尋味的“第一”。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教育工委書記宋長青總策劃,本報新聞采編部精心采寫的“尋訪‘泉州第一’”系列報道從今日起陸續推出,將從經濟、政治、城建、民生、文化等領域,見證30年來的巨大變化和這段不平凡的歷史
泉州第一家股份制民營企業
“三十而立”——在幫登鞋業的董事長辦公室里,侯炳輝咀嚼著泉州民營經濟的歷史,頗有些苦盡甘來的意味。這是改革開放的第30年,也是民營經濟的而立之時。今天,當泉州民營經濟擁有12.7萬子民和4000億元身價時,這四個字象征著輝煌與榮光
28年前,侯炳輝和他的七個伙伴,在南安洪瀨鎮東街低矮的小平房里,拿出10500元,成立了洪瀨鞋帽廠。許多年后,侯炳輝才意識到,他開創了泉州乃至福建第一家股份制民營企業。在此之前,泉州民營經濟在1978年用掛戶經營的方式掀開了民營企業的萌芽。當時,晉江陳埭鎮的20張集體企業牌照,被190多家聯戶集資企業掛戶,完成了民營企業的最初探索
“從來荒徑多荊棘。”侯炳輝用這樣的話形容民營企業的第一步。經歷了“技術短腿”等困擾后,洪瀨鞋帽廠選擇了童鞋。1987年,侯炳輝收購了所有的股份后,開始為打造品牌努力。“幫你登上人生高峰”——這樣的品牌內涵賦予洪瀨鞋帽廠“幫登鞋業”這一新名字。1995年,幫登公司引進了第一條流水生產線,從而打破手工制鞋的歷史;同年,其“閃光發聲童鞋”貼上中國名牌產品的標簽。進入2000年后,幫登鞋業的產品代名詞里,出現了“閃變俠”、“蜘蛛俠”、“彌爾奧特曼”等卡通形象,成為泉州業界率先“試水”創意經濟的企業,企業觸角覆蓋了中國90%%的地區以及世界各地
幫登是泉州民營企業的領路人,泉州則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先行者。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時刻,從第一家企業,窺見30年來泉州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就像感受一個小男孩從不諳世事到自信成熟,甚至傲立群雄
第一個十年里:他出生在家庭小作坊中,只關心吃飽穿暖,對于未來想不明白,也很少去想。但是愛拼敢贏是支撐他的精神支柱,1984年成為福建鄉鎮企業“一枝花”,80年代末已經占據泉州經濟的半壁江山。
第二個十年里:他開始展現獨立的人格。試著用一些獨特的優勢引領潮流,大膽地創牌、向國內外先進取經,新產品、流水線是他這一時期的生活主題詞。
第三個十年里:他大力開拓,把旗幟插上每一寸所走過的土地,在泉州經濟地圖中“十分天下中占有其九”。他獨攬46個中國名牌和百余中國馳名商標,總數位居地級市之首。他與世界各大體育團隊牽手,在世界各地的商場、超市、專賣店瀟灑出沒。終于,企業森林匯聚成集群優勢,今天,當泉州收獲“中國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拉鏈之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國傘都”、“中國建材之鄉”等30多個國字號集群品牌時,民營經濟無疑是最主要的導演者。
那么,下一個十年,他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我們昂首期待。
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留下的經典
采訪泉州第一個股份制民營企業老總,其實是在打撈全泉州乃至福建人沉甸甸的歷史記憶。也許南安洪瀨的第一顆火種,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在我們的印象中,晉江的小漁村、石獅的舊衣攤也許更適合民營經濟的“破土”。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在泉州的發展史上,涌現過無數個耐人尋味的“第一”。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教育工委書記宋長青總策劃,本報新聞采編部精心采寫的“尋訪‘泉州第一’”系列報道從今日起陸續推出,將從經濟、政治、城建、民生、文化等領域,見證30年來的巨大變化和這段不平凡的歷史
泉州第一家股份制民營企業
“三十而立”——在幫登鞋業的董事長辦公室里,侯炳輝咀嚼著泉州民營經濟的歷史,頗有些苦盡甘來的意味。這是改革開放的第30年,也是民營經濟的而立之時。今天,當泉州民營經濟擁有12.7萬子民和4000億元身價時,這四個字象征著輝煌與榮光
28年前,侯炳輝和他的七個伙伴,在南安洪瀨鎮東街低矮的小平房里,拿出10500元,成立了洪瀨鞋帽廠。許多年后,侯炳輝才意識到,他開創了泉州乃至福建第一家股份制民營企業。在此之前,泉州民營經濟在1978年用掛戶經營的方式掀開了民營企業的萌芽。當時,晉江陳埭鎮的20張集體企業牌照,被190多家聯戶集資企業掛戶,完成了民營企業的最初探索
“從來荒徑多荊棘。”侯炳輝用這樣的話形容民營企業的第一步。經歷了“技術短腿”等困擾后,洪瀨鞋帽廠選擇了童鞋。1987年,侯炳輝收購了所有的股份后,開始為打造品牌努力。“幫你登上人生高峰”——這樣的品牌內涵賦予洪瀨鞋帽廠“幫登鞋業”這一新名字。1995年,幫登公司引進了第一條流水生產線,從而打破手工制鞋的歷史;同年,其“閃光發聲童鞋”貼上中國名牌產品的標簽。進入2000年后,幫登鞋業的產品代名詞里,出現了“閃變俠”、“蜘蛛俠”、“彌爾奧特曼”等卡通形象,成為泉州業界率先“試水”創意經濟的企業,企業觸角覆蓋了中國90%%的地區以及世界各地
幫登是泉州民營企業的領路人,泉州則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先行者。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時刻,從第一家企業,窺見30年來泉州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就像感受一個小男孩從不諳世事到自信成熟,甚至傲立群雄
第一個十年里:他出生在家庭小作坊中,只關心吃飽穿暖,對于未來想不明白,也很少去想。但是愛拼敢贏是支撐他的精神支柱,1984年成為福建鄉鎮企業“一枝花”,80年代末已經占據泉州經濟的半壁江山。
第二個十年里:他開始展現獨立的人格。試著用一些獨特的優勢引領潮流,大膽地創牌、向國內外先進取經,新產品、流水線是他這一時期的生活主題詞。
第三個十年里:他大力開拓,把旗幟插上每一寸所走過的土地,在泉州經濟地圖中“十分天下中占有其九”。他獨攬46個中國名牌和百余中國馳名商標,總數位居地級市之首。他與世界各大體育團隊牽手,在世界各地的商場、超市、專賣店瀟灑出沒。終于,企業森林匯聚成集群優勢,今天,當泉州收獲“中國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拉鏈之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國傘都”、“中國建材之鄉”等30多個國字號集群品牌時,民營經濟無疑是最主要的導演者。
那么,下一個十年,他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我們昂首期待。
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留下的經典
采訪泉州第一個股份制民營企業老總,其實是在打撈全泉州乃至福建人沉甸甸的歷史記憶。也許南安洪瀨的第一顆火種,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在我們的印象中,晉江的小漁村、石獅的舊衣攤也許更適合民營經濟的“破土”。
- 上一篇:奧康賣鞋換回奧運營銷機會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