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我們的“人才”難題
當前的上海,正面臨著“人才”瓶頸。與上海面向未來的現實發展需要相比,上海人才資源在數量、素質和結構上存在不小差距;上海的人才競爭優勢正日趨減弱。因此,我們必須解放思想,著力破解“人才”難題。
我們不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談論人才的重要性,而是從上海實現發展轉型的深層內在要求和特定迫切需求來認識人才對于上海的極端必要性。首先,上海是一個缺乏自然資源的城市,土地約束緊張,能源全靠引進,人才資源是上海最需要依靠的第一資源,也是上海最大的軟實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其二,上海正處在發展轉型關鍵期,無論是從加快金融、航運中心的要求看,還是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上海未來的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需要看,上海都還缺乏人才。比如上海目前金融人才只有十多萬,占全市人口比例的1%左右,而一般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此類人口在10%以上。照此推算,到2020年建成金融中心,相關從業人員缺口在百萬左右,也即說今后十多年,每年要增加十萬金融、財會等人員。此外,建設航運中心所亟需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和發展高端產業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十分短缺。
其三,隨著商務成本和居住成本的逐步提高,上海的住房問題、生活成本問題、戶口問題以及創業氛圍問題等等,都使上海對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并造成不少人才流失。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把營造良好的人才綜合環境作為系統工程來抓緊抓好。
破解“人才”難題,就要拓展我們的人才視野,形成全面的人才觀。上海的人才需求應當是全方位的,產業結構轉變需要適應現代服務經濟的人才,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高技能人才,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需要領軍人才和攻關團隊,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需要企業家和創業者,實現“四個中心”建設目標更需要與之相適應、相匹配的人才。我們既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優秀工人來補充工人階級隊伍;我們既需要高度負責的白領,也需要甘冒風險的創業家;我們既要著力培養本土本埠出類拔萃的人才,也需要引進更多的外地、外國的優秀人才。
在人才問題上,我們要放寬眼界、辯證思維,而決不要囿于一隅、走向片面性。我們尤其要樹立人才國際化的理念。當前國內經濟蓬勃發展,各地對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我們不要把眼光僅僅盯住國內人才市場,要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高度,把上海人才戰略放在全球發展的坐標中思考和謀劃,以開放的國際視野、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以及識才選能的炯炯慧眼,在更大范圍內招賢納士。
破解“人才”難題,要硬軟兩手抓。所謂“硬”的一手,就是要針對造成上海人才吸引力下降的硬約束,改進人才政策,特別是研究完善涉及住房、戶籍、稅收、子女教育、出國辦證等方面的政策,著力解決各類人才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努力為人才工作、生活、創業提供更充分、更便利的條件。解決硬約束,亟須解放思想,突破人才問題上的市場分割、所有制分割、地域分割和條塊分割,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所謂“軟”的一手,是指要營造能夠吸引人才近悅遠來,能夠使人才心情舒暢干事業,能夠讓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與氛圍。這里要講兩句話,一句是“寬容個性”。人才往往有特殊的稟賦,有獨特的個性,有的還比較“高傲”,甚至有一點“怪癖”。我們要寬容個性,包容特點,不要水清無魚,求全責備。另一句是“寬容失敗”。創業艱險,攻關更具風險,失敗的幾率有時遠大于成功,沒有失敗的積累就沒有成功的收獲,失敗往往也是一種成功。我們一定要懂得創業、攻關的客觀規律,寬容失敗,包容失利,形成寬松的氛圍,讓更多優秀人才因上海氛圍寬松而聚集,讓更多創新者因上海的“兩個寬容”而成功。這同樣需要解放思想,突破陳舊的、傳統的、世俗的觀念障礙。
破解“人才”難題,還需要改造我們的文化、更新我們的心態。上海人歷史形成的商業文化中,“打工”意識很強,“白領”心態很深,長于在領導下認真地工作、負責地履職。這是好的一面,但也造成了獨立性不強、創業意識不強,不敢挑大梁、冒風險,不敢做出頭掾子,總之“首領”意識比較弱的另一面。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埋沒,造成很多本來是“才”的人最終不能出類拔萃,也造成了上海不少企業出不來、做不大,也不能“百花齊放”。所以我們談論上海的人才問題,也需要從正視上海的文化著眼,真正振奮起上海人“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首領”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