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需要一個很長并全方位的過程
“地區間的產業轉移會進一步快速發展,這一輪產業轉移將一直伴隨國家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延續下去,直到區域間的發展差距、產業梯度差異縮小到一定程度,產業轉移至少會持續十年以上。”
國內產業轉移將呈現四大特點
土地控緊、資源緊缺、勞動力成本增加,東部地區企業紛紛把目光轉向中西部和東南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地區,產業轉移愈演愈烈。在今后一段時間里,我國產業轉移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產業轉移的層次會提高,產業轉移的重點由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服裝、鞋等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如電子、機械、家電等中間產品和零部件的生產活動轉化。
二是生產能力轉移不再是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產業轉移從原來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或者說是單個產業,轉變為包括產業的整體性轉移,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整合。也從單純的制造業向制造業、服務業和研發業轉移,轉移的領域更寬、更大。這將使企業的競爭的程度和影響范圍大大增強了。
三是產業轉移的主導角色轉變,從政府的主導作用向企業主導作用轉變。在產業轉移的初期,都是政府通過舉辦洽談會、推介會,或是出臺促動地區間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辦法,來助推產業轉移的機制,加快產業梯度轉移的步伐。隨著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企業會起主導作用,政府只是起到監督或提供服務的作用。
四是產業轉移既給中西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傳統的產業采取的是梯度方式,主要著眼于勞動力優勢與區位優勢;而資本型產業、技術型產業轉移是以跨越的方式,更注重承接地的技術、人才、研發能力等綜合知識優勢與信息基礎設施、體制條件等。這使得承接地機遇和挑戰兼并。
中西部、東南亞將是產業轉移的熱土
近年來,隨著東部企業用工荒加劇、用地緊缺,加上受一系列新政策的頒布,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等因素的影響,許多企業被迫向勞動力更便宜的中西部、東南亞地區轉移。
“其實,產業轉移的方向與‘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一樣,即從高產業梯度地區轉移到低產業梯度地區。”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戴宏偉教授說,由于產業轉移需要考慮產業承接地區的技術、配套等方面的可能性,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產業梯度落差相對較小,短期內以向中部地區為主
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服裝和制鞋,中西部成為其轉移的腹地。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東莞的鞋業企業中,目前有50%左右到中國中西部地區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有25%左右到東南亞地區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
在轉移的過程中,并不是個別企業單槍匹馬地深入腹地,而是實行產業鏈式的轉移。占據強勢地位的浙江男裝品牌太子龍,為了適應國內外服裝市場的激烈競爭,增強品牌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2007年7月,太子龍控股集團決定把太子龍產業鏈轉移到中西部,太子龍安徽服裝工業園的啟動,代表著太子龍將產業鏈從東部沿海省份向中西部地區戰略轉移。
業內專家預計,隨著產業轉移的走勢,西部大開發力度的逐漸加強和中部的崛起,紡織服裝業、制鞋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幅度和強度會逐漸加強,他們會逐漸把整個產業鏈西遷。逐漸形成中西部區域產業特色、品牌特色、技術特色、區域產業集群,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升級。在未來的十年內,中西部的紡織服裝業、制鞋業將取代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朝陽產業。
除了中西部,還有一些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近年來,也有一部分紡織服裝業、制鞋業把生產基地轉到東南亞地區。隨著國內產業轉移的不斷深入,東南亞地區的投資環境逐步成熟,工業園區的逐漸增多,東南亞必將成為繼中國中西部之后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又一片艷陽天。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王穎表示,為化解成本上升的風險,一些大型鞋廠正向越南、印度、印尼、柬埔寨等東南亞成本更低廉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分解轉移,臺灣鞋業大鱷——寶成、豐泰都已轉移,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蔓延。
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地區勞動力豐富,稅賦政策優惠,工資成本比中國東部地區低一倍以上。最近幾年,中國政府又在推進與包括越南在內的東盟國家的自由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種種有利條件,無疑十分具有吸引力。
“最主要是可以避開歐美貿易限制和反傾銷,因為歐美對越南服裝沒有貿易限制。”外貿專家表示,越南入世后,紡織服裝企業除了可以充分利用越南政府鼓勵中國企業到越南投資的優惠政策之外,到越南投資辦廠,通過從國內進口優質布料,在越南加工,利用國際貿易規則允許的范圍規避貿易摩擦風險,這確實成為一個可操作的制造路徑。
為了加速成衣制造業的發展,越南政府各個省規劃了開發區,吸引各地資本前來投資。越南政府計劃用10年的時間,在11個省市建立紡織服裝工業園。
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業內專家預測:未來的5-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進入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對外直接投資的崛起將帶動國內高端制造業和資源投資的海外擴張,同時也有利于釋放國內產業升級所帶來的產能增量。
資本、技術型產業成轉移的后備軍
除了紡織服裝業,制鞋業外,洗衣機、空調、冰箱等這些技術密集型產業也逐步“進軍”西部。
近年來,西部地區的家電市場容量越來越大,占全國家電市場容量的1/8,且西部家電整體銷售以每年13.7%的速度增長,吸引了家電企業聚集,家電產業向西部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家電巨頭海爾在重慶建立了西部最大生產基地,美的、格力也在重慶建立了自己的工業園,海信科龍則在成都經開區圈地,投巨資打造其西部生產基地,加上本土家電巨頭長虹等家電企業,川渝家電業在全國所占比重迅速提升,逐步成為中國內地又一個重要的家電生產基地。
對此,四川大學文化產業中心主任蔡尚偉教授認為,西部家電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家電產業仍是一個朝陽產業。這一產業正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轉移,產業格局還在進一步調整中。
從目前轉移情況看,產業轉移主要是個別企業、行業轉移,隨著產業轉移的不斷深入,將逐步形成以領導企業為核心,全國范圍內相互協調與合作的企業轉移組織框架,這使產業的轉移速度和范圍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樣,市場競爭的性質會發生變化,企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