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聲:上海對于人才心態要更加開放
3月17日,全國“兩會”接近尾聲,上海和青島簽署協議,正式建立兩地留學人員服務工作交流制度。
上海此舉是在打造上海的“人才飛地”:這里的歸國留學人員可通過在青島創辦企業、技術入股等形式進行優勢互補。
山東的媒體說,這次合作正是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撮合的結果。
主動把人才工作放到全國視野進行考量,上海人事人才政策將進一步突破。本報記者獲悉,上海市區兩級政府已經開始醞釀突破當下限制人才發展壁壘的政策。
上海轉型關鍵
“人才不只是博士碩士海歸,包括我們工人也算是人才,包起帆就是工人啊。包括我們農民工中間,也有人才,上海工人階級總要補充啊。”在最近的一次專門談及人才工作時,俞正聲如是表示。
擔任上海市委書記不到三個月的俞正聲,在今年的上海“兩會”期間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每一位上海人大代表所用的水杯上,都印上了代表的名字。
“我相信走遍全國找不到,也就是上海做得到。”俞正聲對此感慨,做事情這么細致,反映了我們上海的商業環境和氛圍,反映的是上海的歷史和傳統。
說到此,俞正聲話鋒一轉,人才是上海最重要的財富,上海要完成經濟轉型,要講社會和諧,要講社會進步,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就要把人才環境搞好。
“上海人連工人農民都不愿意做了,外地人愿意來做工人,為什么不能把他們變成上海的市民啊?總要有選擇地吸納一部分。”俞正聲的開放心態,讓在座官員動容。
上海市政府一位智囊告訴本報記者,土地資源、環境容量決定了上海很多優勢產業進一步大發展的余地不多了。但上海在未來五年乃至十年,所面臨的任務,就是要完成中央交代的建設“四個中心”目標。
那么,這意味著,上海面臨著產業轉型,提高服務業的比重,逐步把其發展成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局面。
俞正聲對上海市黨政干部有過這樣的交代:怎么在產業轉型期真正把現代服務業、把高技術產業、把高端制造業搞上去。
“這不是空的,上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把經濟轉型搞好。”
而這正需要人才的支撐。
在俞正聲看來,人才工作已經是上海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不是說最關鍵的,恐怕也是關鍵問題之一吧!”俞正聲特別強調。
“對人才要包涵一點”
來自上海人事系統的一份最新調研發現,目前,上海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與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還不相適應。
以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為例,國際性金融中心必須要有10%以上的人口從事金融產業,上海目前金融機構就業人口約有17萬,僅占上海人口總量的1%;此外,本市12萬港航從業人員中,大部分從事的是代理、貨運等傳統輔助類服務業,高級復合型人才的缺口也很大。
“新時代的上海應該海納百川,吸收全國各方面的人才,包括高技術高知識的人才,包括優秀的工人,這樣上海才能興旺,才能發展。”俞正聲嚴肅地說,“我們戶口政策要調整,但人才政策不光是戶籍政策,還應該關心人,尊重人。”
俞正聲還細致地觀察到,人才往往很有個性,很多人很高傲,很多人很怪,作家更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個性”。
俞特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武漢,他認識作家池莉,池莉寫的小說很有武漢人的特點,一看她的小說就知道武漢人什么樣子,武漢人很剛烈。她是人大代表,后來她送給俞一本書,書上寫“我參加會我就煩!”
“有些特殊的人才,他的政治觀點哪怕是不對的你也要尊重,輿論導向不對的你可以不發表,但要尊重他的政治觀點,尊重他的個性,尊重他的特長,要千方百計地為他的成長創造條件。”俞正聲提高了聲音,“人才過去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污點,但不要過大宣揚,要包容一點,要包涵一點,這樣人才才能成長起來。”
“心態要更加開放”
目前的上海,對于引進人才仍有不少限制。為此,俞正聲說,對達到某種層次的人才,要實行某些政策。這些不突破,上海聚集人才是很難的。
比如住房問題,上海房價太高,“對于優秀人才恐怕要執行經濟適用房政策”。比如要解決優秀的農民工的戶籍問題。
俞正聲還希望能推行特殊人才待遇。“主要是個人所得稅,集中在金融人才身上,恐怕也要研究政策。”“如果不突破政策,我們是困難重重。”
而目前,一些政策正在緊鑼密鼓的醞釀中。比如,上海市今年將建立健全領軍人才學術休假制度、醫療保健和體檢制度等
與此同時,上海還將實施“硅谷工程”,以留學人員創業園為載體,啟動1—2個創業園區示范點建設,集成政府服務、社會服務的各種資源,使留學創業人員在園區內享有子女入托入學、學術交流、技術公共平臺共享等“一條龍”、集約式配套服務。
而在引進人才的“住房難”方面,上海市一些區縣正通過建設人才公寓、提供住房補貼等形式進行探索。
“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從上海發展的全局出發,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俞正聲說,“上海歷史上就是一個移民城市;新時期新階段,上海更要海納百川,要吸引、聚集各方人才,這樣上海才能興旺發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