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地產:誰都別指望我們會降價!
富力地產(2777.HK)董事長李思廉頗為自豪,因為宏觀調控之下,其公司在2007年仍然取得53.15億元的純利,上升148%。3月13日,富力地產公布了其2007年全年業績,營業額上升45%至人民幣148億元,相當于出售并交付約141萬平方米的可售面積。
李思廉坦承,宏調壓力之下,要解決公司的資金問題,一個保守的做法就是短期內不買地,以及等待證監會批準其A股上市。
那么是不是在A股上市前都不買地呢?在接受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李思廉解釋說,如果有很好的土地,還是會考慮的。“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如果有一堆錢放在面前,只會選擇以下三個用途:一是還給銀行,二是分了,三是買地。暫時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如果有合理土地的話,還是可以選擇買地。”
去年純利上漲148%
記者:富力去年的純利上升了148%倍,增幅這么高的原因是什么?
李思廉:今年53.15億元的利潤,其中約有23億元是物業重估所得,大部分來自于我們在廣州總部富力中心的物業重估,有一小部分來自于北京。所以經營的凈利潤約為30.1億元,核心盈利同比增長了20億-30億元。
記者:富力今年頭三個月的銷售額為20多億元,而你們今年的目標銷售金額是240億元。你們將如何達成這個目標?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頭三個月的銷售額是有所增加還是減少?
李思廉:我們今年第一季的目標銷售金額是32億元,第二季是53億元,第三季是80億元,第四季是75億元,構成了全年240億元合約銷售的目標。我可以給出一些數據,富力在2006年第一季度的銷售是20億元,2007年一季度是28.4億元。第一季傳統上是銷售淡季,因為假期比較多,跨越了農歷新年,所以今年第一季的目標銷售金額同比增加了10%以上。
富力不降價?
記者:目前關于內地房地產價格問題,有一種說法認為已經出現“拐點”,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李思廉:房地產和其他商品一樣,有升有跌,這是很自然的。去年9月-10月,高得有些不合理,回落之后,我們發現在今年2、3月份開始找到強大的承接力,在3月份的前11天,我們看到的銷售明顯比預期快。我不用“拐點”這個說法,我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是樂觀的。我相信隨著經濟的增長,市民收入增加,房地產價格的上升是必然趨勢。
其實內地高峰時期的房價停留時間很短,去年8、9月份樓價突然上升,但是停留時間不長,估計2008年樓房的均價會高于去年,大概10%左右,而2007年的均價大概等于2007年7月份的價格。我相信在一線主要城市,在目前的價格上會有大約正負10%的變動,相對平穩。而二三線城市的樓價會上升。
記者:現在內地有些發展商采取減價促銷的手法,你們會不會這樣做?
李思廉:不應該用減價促銷來相容,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營銷手法。內地房地產現在有一點回落,但是也還處在合理水平,去年9月、10月時的房價確實太高了。
回歸A股前不輕易買地
記者:你們有望回歸A股,預計市場反應如何?
李思廉:政府正在大力調控房地產,說得直接一點,其實現在房地產股票不太流行。但是長遠來看,房地產整體行業的風險不大,因為它不會涉及高科技發展等問題。只要把產品質量控制好,把成本和團隊做好,就沒有特別的風險。
記者:目前你們的資本負債比率大概是多少?
李思廉:目前是140%。如果我們順利按計劃在A股上市,這個比例肯定會大幅回降。另外還有一個保守一點的做法,就是短期不買地。由于我們公司的應收款大約有30-40億,加上今年第一季度賣出的房子也有30多億。所以我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即使不算上A股的效應,資本負債比也會降至合理水平。
記者:你說的合理水平指的是?
李思廉:我覺得100%以內的水平可以接受,目前內地比較急進的房地產公司的資本負債比率都比較高。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如果有一堆錢放在面前,只會選擇以下三個用途:一是還給銀行,二是分了,三是買地。暫時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如果有合理土地的話,還是可以選擇買地。
記者:但是你剛才說可能短期內不會買地,目前你們手頭的土地儲備預計可以滿足多長時間的開發?
李思廉:我們目前規劃的項目,全部都可以用我們現有的土地儲備來發展,大概可以滿足3-5年的發展吧。
記者:A股上市有無時間表?在目前股市不明朗的情況下,A股的定價是否會影響今年資金的籌集?
李思廉:A股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事情,我們已經向證監會提供了需要的所有文件資料,正在等待證監會批準,大概需要兩個月時間。這兩個月內的股價波動,現在也無法預計,所以如果能順利取得證監會批準,到時再看市場的情況。至于資金狀況,按照目前我們公司的管治情況,短期不買地的話,也很快能回到一個合理水平。
記者:那就是說如果你們上了A股,才會買地?
李思廉:如果確實是很好的地塊,也會考慮買的。現在的情況是,土地的市場供應量突然大了,去年年底,北京和上海都推出不少土地,不過推出的土地多了,發展商反而有點觀望。
- 上一篇:吳曉靈:會有更多熱錢來中國尋求利益
- 下一篇:職場風范:讓競爭對手成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