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制鞋等產業遷移
加工貿易,原本是珠三角地區的發家之本和優勢所在,在很長一段歲月里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如今,這個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獨領風騷多年的“世界工廠”,正在發生產業遷移。這,會給身處內陸的重慶帶來怎樣的波及和影響:




2月16日,在重慶璧山縣人才市場,吳謙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一個月前,廣東東莞常登鞋業公司以轉行為由,用4000多萬元作為經濟補償,遣散了4000多名員工,吳謙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怎么也想不到就這樣關門了。”至今,吳謙還很惋惜。
1989年創立的常登鞋業,一開始就有1000多工人,吳謙第一次南下打工,便進入這家工廠。在他的印象中,那時臺商在東莞投資興建的大鞋廠并不多,常登鞋業已經算是大規模了。
2007年日歷剛翻完,一則關于東莞數千家鞋廠競相關門的新聞突然在多家南方媒體出現,隨后,珠三角上萬企業面臨倒閉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全國主要媒體上。
常登鞋業,僅是消息中的萬千主角之一。
此時,在西部的璧山縣,一場由地方政府組織的普通招聘會卻十分熱鬧。
招聘會上,吳謙和他的兩個同鄉,憑借熟練的手藝輕松進入當地一家鞋廠,仍從事老本行。
也許,他們不會去思考:加工貿易,原本是珠三角地區的發家之本和優勢所在,在很長一段歲月里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如今,這個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獨領風騷多年的“世界工廠”發生的產業裂變,會給身處內陸的重慶帶來怎樣的波及和影響?
遷移
一部分不再適應珠三角經濟水平、產業政策的企業,以及一部分無法消化高成本企業的倒閉或遷移,是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需要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上升,出口貿易受抑,政策頻繁調整,剛剛又頒布實施了《勞動合同法》,這些都讓我們頭上懸起了一把把劍!”
朱俊是東莞一家制鞋企業的銷售經理,接通電話后,他就不斷地向記者抱怨。
2月22日,這家公司專門召開管理層會議,研究一個事關生死存亡的命題:關門還是搬出東莞?今年元旦以來,朱俊已陪同公司老板探訪了重慶、成都等中西部7個城市,為今后的生存找個好地方。
朱俊說,公司選擇很無奈,若按《勞動合同法》規范用工,想繼續留在東莞,成本將增加兩成左右,而目前鞋廠的利潤已經不到10%,“遷移到原料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幾乎是惟一的選擇。”
其實,其他制鞋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亞洲鞋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稱,廣東制鞋企業主要集中在東莞、惠州、廣州等城市,總共有5000到6000家,近一年來關閉的大中型鞋企已超過1000家。在鞋企較集中的惠東有3000多家鞋廠,最近兩三個月內,中小型的制鞋、鞋材廠就關閉了四五百家。
制鞋業的無奈,只是制造業集體大遷移的縮影。雖然至今尚無一個確切的官方統計,但行業人士一致估計,2008年春節前后有1萬家左右、員工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倒閉,其中以港資和臺資企業為主。
曾多次走訪珠三角地區招商引資的璧山縣縣長向可文,很早就開始注意到東莞等地正在發生的一切。
“產業轉移不是一個新話題,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但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向可文說。
在他看來,持續多年高速增長后,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遭遇的瓶頸接踵而至。勞工荒、電荒、油荒,土地、勞動力、能源價格都出現大幅上漲,而在國際市場上,隨著人民幣升值和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讓一些加工貿易企業不得不離開創業之地,遠走他鄉。
“這是一次必然的產業遷移現象。”向可文稱,一部分不再適應珠三角經濟水平、產業政策的企業,以及一部分無法消化高成本企業的倒閉或遷移,是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需要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機遇
對于重慶等西部地區,加大力度承接和發展加工貿易,是推進工業化、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捷徑
大量企業關門,種種擔憂隨之開始。
若放任不管,讓大量的企業遷移和倒閉,是否會致使珠三角出現空心化?為此,深圳、東莞等地的官員多次出面解釋,勞動密集型企業倒閉并非是壞事,能給當地產業升級騰出空間。
“這種說法是經得起推敲的,按照經濟學理論,制造業是‘雁行企業’,永遠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遷移。”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院長曾國平認為,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都經歷過這一歷程。
“最初,美國的制造業向日本轉移,然后日本又開始向亞洲四小龍轉移,四小龍轉移之后它又向中國大陸、俄羅斯轉移。”曾國平說,珠三角在受益成為“世界工廠”后,如今也必須遵循同樣的規律。
在他看來,珠三角地區發生的產業轉型陣痛,對重慶來說是一個重大機遇。這起事件,看似是無數企業的遷移和倒閉,其實已經發出一個強烈信號,全球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正在迎來新一輪的大轉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認為,加工貿易,是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的一條推進工業化的捷徑,“我們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機遇,用加工貿易的這種方式贏得了在全球產業轉移中的優勢,也取得了超乎預期的作用。”
顯然,對于重慶等西部地區,加大力度承接和發展加工貿易,同樣也是推進工業化、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捷徑。
“正像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抓住全球第一輪產業轉移,在發展中占得先機一樣,對中西部任何一個地區來說,誰能夠抓住新一輪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機遇,誰就有望率先崛起。”曾國平說,很遺憾,重慶的步伐還是慢了一點。
亞洲鞋業協會提供的一份統計,驗證了他的這一觀點。
去年搬離珠三角的制鞋企業,大約25%遷到越南、印度等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新興市場,50%的企業遷入中國的中西部,但主要集中在與廣東臨近的湖南、廣西與江西等中部省份。
2月19日,2008年重慶市外經貿暨口岸工作會傳出消息稱,今年將支持具有產業集中優勢的萬州、大足、璧山、銅梁等區縣承接服裝、紡織、鞋類和五金工具等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項目,正好切合此次珠三角地區需要轉移的產業。
暗戰
機會只會給有準備的地方,重慶應根據自身的市場環境、資源稟賦、產業特色等作好相關規劃
璧山縣招商局黨組書記董奕鋒注意到,最近,中西部地區通過各種渠道發布的招商信息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橄欖枝是專門伸向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針對性都非常強。”
在他看來,一場加工貿易轉移的資源爭奪戰已經打響。
再過幾日,璧山縣招商局副局長陳志將起程奔赴深圳。到了當地,他還將擔當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身份———重慶市璧山縣駐深圳招商辦事處主任。連日來,陳志正在抓緊時間整理資料,制定招商目錄和重點游說廠商。
而另外一個仍由璧山縣招商局副局長掛帥的主任,也將于近日趕往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上海。據了解,駐地招商的做法是璧山縣去年創造的,目前也被重慶其他區縣廣泛采用,各地都加入到爭食這次產業轉移的急行軍中。
但他們的競爭對手,顯然不只是重慶市內的兄弟區縣。
陳志了解到,對于有意搬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珠三角地區正在進行內部消化。
其標志性事件是,廣東最近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引導珠三角企業向山區和東西兩翼轉移。當地調查顯示,80%的企業表示愿意在省內搬遷,其中大多數又是從珠三角地區搬遷到山區及東西兩翼。
而相對于廣東的內部消化,在泛珠三角區“9+2”合作模式框架內,江西、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則有近水樓臺的優勢,這,無疑給重慶承接產業轉移增加了難度。
“另外一個因素也不能忽視。”陳志說,如果重慶準備不充分,加工貿易企業離開珠三角后,極有可能選擇越南、印度等亞洲其他國家。
王慶是東莞一家港資加工企業的老板。去年,重慶和四川的多個區縣都向他發出邀請函,但最終卻選擇搬往越南的胡志明市。王慶坦言,中國西部的投資環境很好,但勞動力成本卻不如部分東南亞國家便宜,而且胡志明市在稅收等方面承諾了更優惠的條件。
“一個企業敲定在哪里投資,起碼要考察7到8個地方。”重慶一區縣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憑他多年的經驗,爭奪項目的競爭暗戰非常激烈,一張揚就可能被搶走。
曾國平認為,從市級部門到區縣政府,應該根據自身的市場環境、資源稟賦、產業特色等作好相關規劃,“機會只會給有準備的地方,要是沒有明晰的規劃,在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中肯定會落敗。”
路徑
重慶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該注意有針對性地與原有產業進行對接
對于珠三角的企業來說,轉移并不是搬個家、換個地方那么容易。
那么,他們若是選擇落戶一個地方,到底有什么樣的訴求?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重慶一工業園區負責人講述了他的一段招商經歷:
2006年,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副區長公開對媒體表示,由于資源緊缺等因素的制約,想把一些產業轉移出去,好騰籠換鳥。得知這一消息后,2007年,該負責人便趕往順德,很快與當地民營企業投資商會取得聯系,介紹了重慶的優惠政策,表示愿意承接部分順德的家電企業。
然而,半年過后卻鮮有企業下叉,一家企業的回復更讓他十分尷尬:“我知道,重慶在土地使用、優惠政策以及勞動力成本方面都有優勢,但是我去了以后,你讓我去哪里購買配件呢?”
產業鏈條是否完善,已成為東部沿海企業選擇是否進入內陸的重要參考。
對此,深圳市加工貿易企業協會相關人士也毫不諱言:珠三角的企業遷到中西部等內陸地區,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如果產業鏈不完整,同樣會導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重慶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該注意有針對性地與原有產業進行對接。”在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蒲勇健看來,如果盲目招商,不僅效果不好,還會造成產業鏈的分割,使產業繁而不集、集而不群。
專家普遍認為,在產業鏈上進行招商,將是一條最有效的路徑。
而璧山縣利用“東鞋西移”的機遇,主動承接珠三角和長三角產業轉移,打造制鞋產業的做法,頗受推崇。
4年前,璧山縣在盤算產業家底后,將制鞋制革業作為一個主攻方向,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這樣的做法隨即收到成效,有“中國鞋王”之稱的奧康集團下注10億元巨資在璧山建生產基地,而且還攜產業鏈上的9個合作伙伴同時入渝。
發展至今,奧康不僅完全告別了“水土不服”,還充分利用重慶的地位優勢,一舉打開了中亞、南亞、歐洲和非洲等海外市場。重慶奧康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遠武認為,當初選擇重慶,看中的是產業配套,以及優越的物流條件和市場空間。
奧康進入后對璧山鞋業進行整合,又進一步完善了產業鏈,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入駐。璧山縣縣委書記丁洪稱,璧山多達40%的企業,是通過產業鏈條以商招商進入的,這為璧山縣成為“中國西部鞋都”打下了堅實家底。
由于為中西部承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提供了一個現實范本,年內,國家“東西產業合作示范園”有望落戶璧山縣。
空間
應改“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堅決關上大門,對產出低的產業也要有限引進,給未來的發展留足空間
2月25日,位于璧山的“重慶·深圳工業園”施工現場,熱火朝天,工人們正在忙著推土平地。園區負責人說,雖然標準廠房最早也要在今年內才能建成,但已有30多家企業排著隊,等待入駐。
不少區縣領導,春節剛過回到辦公室,就不斷接到邀請考察的傳真,其中大多來自珠三角地區。“我們今年到沿海地區的招商推介會比往年多一倍。”整理著厚厚的行程安排,丁洪告訴記者,這是今年的希望。
暗戰之下,一個不可逆轉產業轉移浪潮已開始醞釀。
深圳、東莞等城市的官員曾多次公開表示,騰籠換鳥,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現代產業體系升級,是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模式改變的一個重心。
2月19日,廣東在風口浪尖上宣布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并表示力爭從今年起三年內連續提高。此事件一出,同樣被專家解讀為進行產業升級的導向和決心。
“升級是需要空間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新春說,處于價值鏈低端的企業退出,給優勢企業騰出了做大做強的空間。從中長期來看,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集群不但不會縮小,反而會因優勢企業的做大做強而不斷提升競爭力。
曾國平認為,從全球生產價值鏈的角度來看,沿海地區產業升級方向已非常清晰。“在這個轉折點上,內陸省市必須保持清醒頭腦。”他說。
在曾國平看來,以前“招商引資”的提法,應該改成“招商選資”,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要堅決關上大門,對產出低的產業也要有限引進,給未來的發展留足空間。
對于具體產業承接方向,曾國平稱,可結合重慶的產業優勢,引進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零部件生產、設計、研發,同時向下游各種生產型服務業延伸。
此外,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大多屬于出口導向型,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如果按照老模式走,無論轉移到什么地方都要求向海靠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認為,重慶地處內陸中心,有著廣袤的腹地和比較強的市場輻射能力,承接產業轉移可以充分挖掘消費市場。
他說,實現沿海與內地產業梯度轉移承接的無縫連接,增加內地居民的消費與生產能力,使中國經濟體在國際進出口的大循環之外,形成一個以13億消費者市場為依托的內生小循環,將事關中國經濟未來大局。
“過去30年,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和內陸地區的經濟,從產業關聯上來說不太密切,是‘兩張皮’。”隆國強稱,出于更長遠的考慮,未來如果沒有成功實現產業梯度轉移,是中央不能容忍的。
隆國強認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產業承接轉移機制,打造內陸地區產業承接“洼地”,是重慶進行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的第一要義。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