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皮革企業“走出去”創業漸成熱潮
海寧白楊皮革有限公司投資900萬美元,在巴西設立陽光農業有限公司;海寧市金鄭家具有限公司投資78萬美元在英國開辦美心餐飲有限公司;桐鄉巨石集團有限公司斥資272.5萬美元,分別在印度和意大利注冊貿易公司……昨天,市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初以來,我市企業境外投資額再創新高,“走出去”漸成熱潮。
市外經貿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市境外投資額2005年僅有1269萬美元,2006年達到2798萬美元,2007年超過6254萬美元。我市企業到境外設機構搞貿易、投資開發當地資源呈現出走高態勢。然而,境外工程承包到目前仍是“一片空白”,這尤需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份成績單留下的缺憾
2005年,我省出臺《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培育建筑強省的若干意見》,發出了浙江建筑強省的強勁音符。2006年,我市出臺《關于加強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吹響了嘉興建筑強市的號角。
在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我市建筑業迎來快速發展期,建筑業規模迅速放大,市外市場得到有效擴大。據市建筑業管理處介紹,2007年,全市建筑業完成總產值251.66億元,同比增長38.67%;完成省外產值27億元,同比增長107.69%。與2004年相比,建筑業總產值和省外產值分別增長98.1%和261%。
從這份成績單上可以看到,全市建筑業總產值在擴大,市外產值也在飛快增長,但境外產值為“0”卻不得不說是一大缺憾。
到境外搞工程承包要過幾道關?
“我們倡導企業到境外承包工程,至今仍未有一家企業能夠做到。”市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說,雖然境外工程承包前景較好,值得企業“走出去”,但嘉興建筑企業就是不肯邁出這一步。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搞境外承包工程,必須取得承包權資格。要取得這一資格,就必須擁有一級建筑資質。這是建筑企業“走出去”的前提。
我市有多少企業具備這一資質?市建筑業管理處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到2007年底,我市建筑企業有367家,其中一級資質僅有15家(包括當年晉升一級資質的6家企業)。
據有關人士介紹,只要建筑企業符合規定條件,申請承包權資格不成問題,問題是我市一些已具資質的建筑企業對這類申請不感興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一級資質企業沒有一家申請承包權資格。一家企業的老總坦率地說:“從沒想過要到境外去承包工程。”另一位老總更是直言不諱:“別說境外不想去,就連嘉興以外也不想去做。”
對境外承包權資格,雖然嘉興建筑企業不感興趣,但我省其他地市的建筑企業卻削尖腦袋想獲得這一資格。市外經貿局副局長張軍說,在全省最多的紹興有23家,位于中游的金華有10家,就連鄰近的湖州也有2家,而嘉興卻“剃了光頭”。
走不出去究竟是何原因?
到外省去,到境外去,這是建筑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市建筑業管理處綜合科科長平惠英說,我市建筑企業市外產值占總產值不到11%,而紹興卻占到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為境外產值。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絆住了嘉興建筑企業“走出去”的腳步?張軍說,從客觀層面上來講,是因為相關資質要求較高;從主觀層面而言,還是企業思想上不夠解放,“本土經濟”情緒過濃,小富即安心理過重。而最根本的還是不少企業家存在這樣的舊觀念:只要小日子過得去,就絕不到外面去打拼。
“走出去”的幾個辦法
“境外工程承包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實現零的突破,拓展嘉興建筑業的新天地。”張軍說,一是要積極申報,取得承包權資格;二是可向有資質的企業“借資質”,實行借梯上樓;三是要與有資質、實力強的企業合作,“間接參與”境外工程承包,實現借船出海。
一位從事多年外經工作的負責人說,要引導企業練好管理內功,提高綜合素質,防范涉外風險,打好“走出去”的基礎。此外,政府和部門要通過引導培育、政策扶持,鼓勵企業“走出去”,甚至可以“扶上馬,送一程”。
“別人已捷足先登,跨出了一大步。如果嘉興再不跨步,那差距就會拉得更大。”平惠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