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對“艷照門”女星的憤怒更強烈
陳冠希在記者會上公開道歉之后,“艷照門”的輿論幾乎完全轉向了,譴責之聲漸隱,同情之心日增,這與阿嬌公開道歉之后的輿論形成鮮明對比。有人詳細分析了原因,發現他的衣著、表情、語速、感情濃度,當然還有聲明內容,都經過精心策劃,表演十分到位。這些分析沒有交代自己的參照體系,而我認為這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假如陳冠希真的進行了精心策劃,那么他的依據是什么?那就是翹首等待他的社會公眾心理。
大眾和名人的關系非常復雜。以前以崇拜、仰望和追逐為主,那是人生導師和生命寄托。雖然在古代就有傳言,名人也有讓大眾失望的時候,比如有女粉絲千里迢迢跑到杭州去見偶像湯顯祖,發現他竟然那么不帥,當即跳西湖而死,但是總的來說,名人的偶像位置還是相當穩固的。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消費社會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名人和大眾的關系也被越來越多地解釋為買賣關系。這個理論一方面讓大眾明白了,名人也是一種消費品;另一方面也讓名人的生產成為流水線作業,影視歌明星被迅速地大量制造出來,成為方便食品。
消費理論并沒有徹底解構名人的偶像地位,而是讓名人制造公司更充分地利用大眾的偶像崇拜心理。不能快速在事業上樹立標桿,那就從外貌、發型、衣著、個性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大眾心理,包裝出一種產品來。玉女形象就是這樣產生的。有人說它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清純、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人說它利用了傳統男權社會的處女情結。這些玉女必須保持一種長不大的形象,“很傻很天真”就是她們的市場定位。她們最好沒有性生活,如果一定要有,那也要以浪漫純真的愛情為前提。
消費者當然也沒那么傻,他們一方面希望滿足這種心理需求,一方面也不怎么相信玉女,所以贊賞中一直伴隨著猜疑。“艷照門”一開,這種猜疑被證實,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謾罵的口水立刻淹沒了網絡。要說這件事冒犯了保守道德觀,那么首當其沖者應該是男主角陳冠希,因為圖片中多性伴的人是他而不是眾女星。但是從一開始,大家對女星的憤怒就更加強烈。
放在古代,這些憤怒足以讓大家把“玉女”們捆綁起來裝籠沉塘。現在這些事不能做了,大家就希望她們自我懲罰,或者倒霉撞鬼。整天都有阿嬌抑郁或者自殺的傳言,那其實就是大眾對她的詛咒。更多的傳言是提示別人懲罰,比如一再有消息稱謝霆鋒如何震怒,扔了結婚戒指。大家又猜想他可能見多識廣,不好意思為艷照震怒,于是就幫他測算時間,發現張柏芝腳踏兩只船。這下你總該生氣了吧?于是媒體出現了張柏芝被趕出家門、流落大街的報道。后來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張柏芝不僅沒有被休,還照樣干活,拍起廣告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公眾掀起了怒海狂濤:張柏芝,你怎么還不倒霉呢?
正是在這一點上,陳冠希乖乖地滿足了大眾這份陰暗心理:誠懇道歉,并宣布永遠退出香港娛樂圈。態度端正,而且進行了嚴厲的自我懲罰。大家一聽,準備好的同情心頓時跳了出來,扮演起寬宏大量的角色來。另一位當事女星陳文媛也幾乎沒有挨罵,反倒獲得同情分,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爆出她被豪門退婚的消息。公眾不僅不罵她,反倒責怪豪門無情無義。假如有一天這個消息被證偽,公眾一定又會非常失落。
- 上一篇:如何探悉鞋類的流行資訊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