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小鞋企招工現狀讓人擔憂
缺工,這個從2003年開始流行的詞語,如今仍縈繞在泉州上空;昨日,泉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布2008年用工情況,18萬人的用工缺口,成了泉州企業擴大規模、加速發展的攔路石。
5年來,政府、企業花了大力氣改善用工環境,可招工現狀仍讓人擔憂。泉州缺工的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真相?今起,本報啟動“關注2008泉企招工”系列報道,探究泉企缺工的內因,探討工荒的解決之道,服務企業。
昨日,泉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布,今年全市缺工18萬人。
據泉州市勞動就業中心副主任劉良裕介紹,當前,泉州企業外來用工總量已達150多萬,隨著用工環境、工人工資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企業缺工有所緩解。但由于受傳統假日、部分工人返鄉的影響,目前季節性缺工還比較嚴重,主要集中在鞋服、樹脂等傳統用工密集型企業中。
連日來,本報記者調查泉州缺工情況時發現,在今年《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在不少企業紛紛擴張產能之時,企業缺工情況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新特點:一方面是大企業招工一呼百應;另一方面是小企業招工門庭冷落。

圖為陳埭“招聘一條街”昨日招工現場
招工現場冰火兩重天
大企業招工不愁,中小企業賣力宣傳也少人問津
在晉江陳埭鎮烏橋頭附近,有一條100米長的“企業招聘一條街”,每年開春都聚集著不少企業。再往前行50多米,今年正月初四才開業的陳埭鎮人力資源招聘服務中心,二、三樓里也坐滿了著急招工的企業。
湖北人王紅英是國輝(中國)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員,只要有人來求職,她就以一個外來打工人員的身份,向他們介紹企業的福利情況。只要稍有意向的人員,她就聯系企業的招聘班車,直接送他們進企業參觀,一旦滿意,企業馬上就和工人簽訂勞動合同。“一天下來,有100多人進廠,應該說,今年的收效比往年好。”王紅英高興地說,今年因為留守泉州的外來務工人員較多,不少小廠的工人跳槽到他們廠,而回去的工人們也帶了不少新員工進廠。
就在國輝、喬丹、貴人鳥等大企業不愁招工之際,另一些中小企業的招聘攤位前卻門可羅雀。晉江一家輕工公司的葉姓管理人員在陳埭勞動力市場中坐了一個上午,應聘的人很少。按捺不住,他在會場轉了一圈,發現其他與他們公司規模相當的中小企業招聘情況也不理想,心里才有了底。
據記者走訪,從勞動力市場滿載而歸的企業很少。不少中小企業的招聘人員四處發放有關企業文化的傳單,主動拉住過往的路人介紹企業情況,一些企業甚至將廠車停在附近,只要應聘者有意向,就會帶他們到廠里看看。“現在這年頭,招聘工作是很辛苦的行當。”歐特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招聘人員小周說,“我們白天在招聘現場忙碌,晚上還要到處托老鄉找工人。可以說是沒日沒夜都在工作啊!”
熟練工的要求越來越高
泉州的工人總數未增加,求職者多為追求更規范企業而跳槽
記者調查發現,前來陳埭勞動力市場求職的人員,基本上是跳槽者。“無外乎是從泉州這家企業跳槽到另外一家企業,但是泉州的工人總數并沒有凈增加。”泉州市勞動就業中心副主任劉良裕說,如果是企業間的惡意跳槽,就非常不可取。
跳槽,對江西人李小海和妻子來說,是再也平常不過了。他們在晉江工作了10年了,每年都會換一家廠。“到現在,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廠,還在觀望中。”小李說,誰都想進最好的企業,所以,他們在求職上一般都會“貨比三家”,看哪家福利和待遇最好,然后再進去。“其實,我們也很想安穩地在一家企業做好做久下去,但是期望值總和現實不一樣。”小李認為,泉州一些企業在年底和年初往往會對工人特別好,但年中就難說了,而且有的是宣傳比實際做得好,所以這讓他們不得不瞪大眼睛找企業。
在361度(中國)有限公司招聘攤位前,幾名年輕人問完待遇問題后,又繼續問道:“能不能給我們做個保證?如果我們十幾個人都過去,讓我們其中的一個做管理人員?”這樣的問題讓招聘人員小林手足無措。
“他們開出的要求,真是越來越高了,企業真是越來越難做了。”面對一位求職者嫌企業工價太低時,歐特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招聘人員小周感慨道。
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這些應聘者基本都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熟練工,他們希望能通過招聘會找到比原有企業規模較大、管理較為規范的企業。
產能擴張造成年年缺工
產業轉型,改善和提高工人福利待遇才能破解缺工困局
從2003年開始,缺工一詞,在泉州已不是新聞。然而,喊了5年多,泉州還年年缺工,這是為什么?
先來看一組數字。今年,國輝在江頭的第三個分廠剛剛建成,原本6000多人的工廠,還需要近2000個工人;福馬集團在五里工業園的分廠剛投產不久,在2500多人老廠的基礎上,又需要1000多名工人……
“泉州缺工的最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迅速,企業產能擴張造成的。”劉良裕進一步分析,內地城市大開發,也使得工人自然流入泉州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現在就是拐點,是泉州企業的洗牌階段,一些小的不規范的企業,就有可能因為招不到工人而被淘汰。”獲得2007CCTV中國年度雇主泉州榜單項獎———最受農民工歡迎企業的泉州新漢特箱包輕工有限公司,在開工首日,就招到了300多名工人。“多是別的廠跳槽過來的。”該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羅清鋒說,現在工人都青睞去信譽好的企業,更注重保護自己的權益。
“從政府層面上,我們也鼓勵企業做強做大!”劉良裕認為,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企業和政府可以從三個方面緩解缺工難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員工帶新人進廠,以工帶工。“這種方式的穩定率也最高。”國輝公司招聘人員王紅英也說,老鄉帶老鄉,在工作和生活上有照應,在情感上是最好的引人和留人的紐帶,像她就曾帶過10多個老鄉進廠,全部都還做得好好的。
其次,劉良裕認為,政府應搭建更好的平臺,幫助企業招工。比如,今年泉州市勞務合作洽談會就一改“請勞務輸出地代表來泉州”的做法,而是采取政府帶企業“走出去招工”的新舉措,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招工。此外,從企業層面來說,應該注重提升企業科技含量,加強管理,降低成本,逐步把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企業還應該不斷改善用工的軟硬環境,提高和改善工人待遇福利,讓工人能真正把心留在泉州,把家安在泉州。
角色的轉變
經濟學有一條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規律,即正規經營的商家往往受造假者擠壓破產,被市場淘汰出局。
用工市場以前也存在著這么一條定律:一些大廠的員工,因周圍散布著一大堆小廠,其找工跳槽機會多,又不影響酬勞,因而不愿主動跟著大廠提高工藝。于是,當工藝水平提高時,這些工人因跟不上變化,只能向小廠流動。造成的現象是,大廠每年都嚴重缺工,而小廠則安然無憂。
現在,同樣是工荒,但形勢卻起了變化。一些品牌企業,因為有較好的美譽度,用工招工不愁,相反,一些小企業卻舉步維艱,招工日益艱難。
這說明什么?
答案是:所謂農民工的說法已嚴重不合時宜,農民工已經自覺向產業工人轉變。于是,在他們的眼里,打工掙錢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而是在此基礎上,他們更尋求技能的提高,真正融入了某個產業。
因為農民工角色的轉變,所以“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