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鞋企路向何方?
2007年上半年原料進出成本增加,而出口成品單價下滑,行業利潤下降,今后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制鞋業仍將面臨巨大的考驗。制鞋企業目前的境況顯得舉步維艱。國家政策方面的風云莫測,環保的壓力,市場的困頓,成本的上漲等等因素,都會使制鞋業在困境中左右搖擺。最近廣東千家鞋企倒閉、百麗上市融資大舉實施兼并計劃、反傾銷加劇、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種種跡象是否已經表明中國鞋業正步入冬天。“如何破局,拓出新路”成為每位中國鞋業企業家最大的心事。
現象一:上市融資,分久必合
5月23日,百麗國際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已過千億港元,是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內地零售類上市公司。這一消息猶如重磅炸彈,在鞋業內引起軒然大波。
近期又以16億元并購森達集團旗下資產,印證了百麗雖然主打女鞋,但依靠手中重資將實現男女鞋并肩的猜測。
除了被收購的危險,百麗一年增加1000家門店的計劃也讓競爭激烈的鞋業市場更增添了緊張的空氣。百麗透露,上市后,將拿出約24%-25%的籌資金額用于開設新店,包括提高一級市場占有率和擴大在二三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從高檔到中檔、從職業到休閑、從時尚到運動全面出擊。業界有人猜測百麗至少將拿出1/3的募集資金(30億元!)用于收購企業以消滅競爭對手和補充產品類別。
盡管部分行業專家對新百麗收購森達品牌一案表現出了足夠的理性與“矜持”的觀望,然而,產業整合的勢頭卻因百麗集團的“大手筆”而凸顯出來:新百麗收購森達品牌可以說拉開了鞋業整合的序幕。目前,鞋品行業有整合的空間,像百麗這樣有實力的大品牌當然可以去收購其他品牌。這次收購及百麗大規模進入男鞋領域,將會對其他大型男鞋品牌造成壓力,包括溫州的許多大品牌都會感到壓力,從而引發他們相應措施的出臺。百麗上市及上市后的一系列措施,對大型鞋企造成了很大壓力,而且這個是很自然、正常的,畢竟他能做到先人一步。此次收購如果整合成功的話,將可能對大型鞋企的市場形成沖擊,區別于小型鞋企面臨的市場壓力,大型企業將不得不正面應對百麗收購完成后的強勢擴張。由于百麗產品過往定位于中高檔,主要市場在一線城市,現在收購森達鞋業務及向男鞋業務大舉擴張表明百麗試圖向全國二三線城市擴張,并推出更多定位大眾的品牌。這成了國內眾多定位大眾的大型鞋企的“心病”。目前,業界普遍認為,在我國的鞋市場仍然高度分散的眼下,百麗此番收購行業另一領軍企業,在整合成功的前提下,將促進國內鞋業市場份額從高度分散逐步走向集中,并對行業競爭格局產生影響。
現象二:廣東已經出現大批倒閉企業
廣東的制鞋業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這個制鞋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等的重創,加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以及一些地區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使廣東鞋企受到嚴峻挑戰,許多鞋企要么倒閉,要么遠走他鄉。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在廣東五千多家鞋企中,有一千多家倒閉。除了部分倒閉外,目前廣東另有25%左右到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有50%左右到我國內地省份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
隨著廣東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鞋企倒閉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這意味著廣東制鞋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時期。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發展的臨界點,其經濟發展的轉折態勢已基本形成,如果產業結構得不到及時轉化或升級,必然與經濟發展產生矛盾,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廣東制鞋業會不會由此開始步入低谷,甚至導致整個產業衰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是那么簡單。但是,隨著廣東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鞋企倒閉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可以說,廣東出現的鞋企倒閉潮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須付出的代價,也是廣東加工制造產業面臨生存危機一個縮影。企業關閉或轉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關閉或轉移是否就保證它們一定能從危機中起死回生?有人說,像制鞋業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候鳥行業,哪里成本最低,它就會往哪里搬遷。不過,對任何一家想更上一層樓的企業來說,都不可能靠四處搬遷來延年益壽!
觀察國內制鞋業的現狀,我們會發現,與同是制鞋基地的江蘇、浙江、福建省相比,在面對同樣的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及宏觀調控等外部大環境下,廣東制鞋業受到的沖擊最大。究其原因,是江浙閩等地的鞋企在開拓國內銷售渠道的同時也在拓展屬于自己的國際營銷網絡,在這方面比廣東鞋企競爭的籌碼更多,而廣東超過80%以上企業都是采取加工貿易方式組織生產、銷售。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廣東一家家鞋企的倒閉和遷移,進而使廣東制鞋業陷入到危機當中。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廣東鞋企提高品牌意識、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對眾多鞋企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
不管是付出代價也好,還是出現陣痛也好,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陣痛過后的“好了傷疤忘了痛”。有專家指出,未來兩年都將是廣東制鞋業的洗牌年,估計將有一半以上企業將主動倒閉,退出制鞋業。這意味著廣東鞋企要么轉型,要么就倒閉。如果轉型成功了,企業的競爭力就更強了。如果轉型不成功,那么就只有倒閉或遷移別的地方。如果企業想活,就一定要過這道坎。換句話說,如果一場危機能夠使廣東鞋企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蘇醒的話,那么這場陣痛無論對于廣東鞋企還是對于我國的制造業來說,都算得上一個“利好消息”。
現象三:鞋業出口形式嚴峻
“全球60億人口,平均每個人都擁有一雙中國鞋。”此類的豪言壯語曾一度激勵著中國的制鞋業,甚至影響到中國制造的各個領域。然而,自2年前歐盟的“一紙制裁”開始,沸沸揚揚的反傾銷事件波及每一家中國鞋企,及至近日歐盟反傾銷制裁的升級,中國鞋企在掙扎中逐漸陷入困局,前途迷霧重重。
多年前,當溫州人將第一雙印有中國烙印的鞋子出口國外時,質優價廉的中國鞋隨之展開了征服世界之旅。然而囿于利益,這一切或許將止于世界各地的反傾銷大棒之下:
2005年2月,歐盟宣布對我國鞋類實施“事先進口許可檢控措施”;2005年6月和7月,歐盟對我國產的兩個稅號的勞保鞋實施反傾銷調查;2006年1月,歐盟做出拒絕給予中國13家鞋類企業“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認為“中國低于成本的皮鞋損害了歐盟制鞋商的利益”;自2006年4月7日起,歐盟開始執行對中國進口皮鞋加征臨時反傾銷稅的過渡方案,稅率從當年4月份起的5個月內從4.8%逐步增加到19.4%;2006年10月5日,歐盟理事會批準對中國產皮鞋征收正式反傾銷稅的方案,從10月7日起分別對中國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2007年1月,巴西COUROMODA展覽將中國鞋、革展商拒之門外。
2007年3月20日,中國鞋在厄瓜多爾遭冷遇。與此同時,波利維亞、烏拉圭、美國、阿根廷等國也不同程度的對中國鞋出口設限。更有統計數字顯示,自1979年以來,共有12個國家和地區對我鞋類提出反傾銷指控,涉案金額10多億美元。其中對中國鞋出口打擊最大的應屬2006年10月7日,歐盟宣布對中國鞋企開征16.5%的高額反傾銷稅,為期2年。歐盟反傾銷措施實施一年多來,對中國皮鞋業的產品出口產生了較大沖擊。根據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據,2007年上半年,歐盟皮鞋反傾銷產品進口數量與同期相比下降7.76%。其中,從中國進口數量為0.86億雙,進口金額為9.43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26.37%和21.36%。
對于鞋業出口大國來說,反傾銷制約無疑是制約的首要因素,兩年來,歐盟的“市場苛求”令眾多中國鞋企陷入困局。資料顯示,自歐盟正式對中國皮鞋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之日起,巴基斯坦、秘魯、委內瑞拉、加拿大等國也相繼對我國鞋類產品采取了反傾銷措施,日本、俄羅斯等國也相繼采取了同樣的舉措。
“這是對全行業的普遍性打擊。”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的顧問、康奈集團的常務副總經理周津淼痛心疾首地說,“這是中國鞋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考驗。”“此次反傾銷的最終裁決涉及價值近1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中國上萬家鞋企的生存和數百萬工人的就業問題該如何考慮?”業內人士對此更是憂心忡忡
雖然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鞋業大國,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鞋利潤豐厚。據最新統計數據,2007年上半年,我國鞋出口44億雙,金額120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2.3%和17.2%。然而,增長的背后是單價的回落。
“2006年,在約1.5萬家出口企業中,出口金額在5千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只有51家,僅占總數的0.34%。”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會長王漢江認為,這一現狀折射出中國鞋企的利薄之處。據了解,2006年中國鞋出口78億雙,金額218億美元,平均單價僅為2.8美元!而07年上半年,中國鞋出口44億雙,金額120億美元,平均單價則呈下降趨勢。“中國鞋出口主要以中低檔為主,平均單價不足意大利鞋的1/3……”
2007年9月,根據歐盟產業界的投訴,懷疑中國輸歐皮鞋存在經澳門轉運的規避現象,歐盟正式展開對中國皮鞋的反規避調查——這對于在反傾銷之劍下掙扎許久的中國鞋企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針對歐盟人為的貿易壁壘,意識到這將成趨勢的中國鞋企并未聽任“宰割”,一方面在積極應訴,一方面開始多渠道尋找市場。
為了中國鞋業的前途,中國鞋企表現出空前團結的局面:2006年2月9日,創信集團等廣東省8家皮面鞋生產巨頭成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3月8日,閩粵浙三地鞋業商會首次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并對外發布了“應對聯盟宣言”。4月3日,溫州的康奈、奧康、紅蜻蜓、東藝等14家鞋企發布了《關于應對“歐盟反傾銷”的聯合宣言》,就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表示“強烈不滿并提出嚴正抗議”;2006年6月,來自中國鞋業的代表活躍在歐洲各地,聯系歐盟的進口商和零售商企業,爭取對歐盟的決策產生積極影響。2007年8月,由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皮革協會、香港鞋業商會、廣東鞋業廠商會、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等十幾家商會協會發起的中國鞋業組織聯席會,在北京正式成立。
在飽受歐盟反傾銷之苦后,中國鞋企逐漸熟悉了歐盟的游戲規則,許多鞋企開始改走高中檔路線,以應對長期的壁壘。“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貿易上的摩擦,不能說不是一次新的機遇。企業可以借機在產品結構、質量和競爭策略上進行調整,整個行業也會大幅提升。”經貿關系專家周世儉分析認為,困局之下的中國鞋企更應注重自身競爭力的提高。
事實上,當多方努力未見太大成效后,中國鞋企在提升自身的同時,開始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歐盟市場并非惟一選擇!
2006年11月,也就是歐盟對中國鞋企裁決正式生效的4個月后,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中非雙方在經濟領域有了深層次的探討和合作,峰會期間還舉行了第二屆中非企業家大會等活動,中國鞋企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機遇。
近年來,中國鞋出口非洲態勢正迅猛增長。以泉州為首的中國鞋企近年來也加大了對非投資力度,而浙江鞋企也不甘落后,有數據顯示,2007年的前三季度,僅浙江省出口到非洲的鞋就達到2.1億雙,出口額3.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8.4%%和30.5%%……
同時,中國政府也開始行動。據悉,除明確了有關資金、外匯、出入境、物資等非洲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外,為轉移國內過剩產能以及避開日趨嚴重的國際貿易壁壘,商務部“推動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10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計劃也正逐步推行之中,這些中國企業將獲得政府提供最多可達近千億元的資金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