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存困惑 珠三角鞋企現隱憂
困惑
據了解,源于東莞制鞋業的“關門”風波,遠不僅限于鞋廠,其他相似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服裝加工、玩具加工、電子加工等,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倒閉、停產、轉型的不在少數。深圳、廣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多個經濟發達地區,也都呈現出同樣的狀況。
實際上,對于這些面臨搬遷的企業而言,去留的選擇顯然還很困惑:一方面是政策調整、成本增加帶來企業利潤的銳減環境,使企業生存環境日益艱難;一方面是早已成為習慣的渠道、人事關系以及對事業發展基地的留戀。另外,有沒能力說搬就搬以及出路等都成為這些企業的難言之隱。
臨近傳統而盛大的2008年春節,東莞數千家鞋廠競相倒閉,萬家港企面臨遠遷他地。在引發公眾視野對珠三角加工制造業困境關注的同時,企業集體大遷徙的現象無疑也成為珠三角嚴冬最大的歷史景觀。
有經濟研究專家分析認為,這是一次必然的產業遷移現象。一部分不再適應珠三角經濟水平、產業政策的企業,以及一部分無法消化高成本企業的倒閉或遷移,只是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需要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采取什么措施留住想外遷的高端企業以及如何避免交接期的“空心化”都值得關注和深思。
企業去留存困惑
據了解,源于東莞制鞋業的“關門”風波,遠不僅限于鞋廠,其他相似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服裝加工、玩具加工、電子加工等,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倒閉、停產、轉型的不在少數。深圳、廣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多個經濟發達地區,也都呈現出同樣的狀況。
實際上,對于這些面臨搬遷的企業而言,去留的選擇顯然還很困惑:一方面是政策調整、成本增加帶來企業利潤的銳減環境,使企業生存環境日益艱難;一方面是早已成為習慣的渠道、人事關系以及對事業發展基地的留戀。另外,有沒能力說搬就搬以及出路等都成為這些企業的難言之隱。
常平一臺商就感嘆,許多中小臺商沒能力說搬就搬,面對走與留的抉擇很是困惑。本想來東莞淘金,結果如今就像歷史重演。過去因為臺灣工資高漲來大陸,現在成本增加,又要往內陸西移。而一些“先入為主”積累了原始資本的大型臺企,則相對占據了主動,他們更愿意把在東莞以外設廠行動稱做“布局”。已經搬離東莞的一位楊姓臺商說,在內陸城市,包括環保、土地、稅務優惠,還有勞動合同法,都不是問題。
盡管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一些大型臺企對是否遷離東莞,還是相當慎重。早在1991年,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巧集集團總裁張漢文,就看中了東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當地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到此開辦了富華鞋業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的富華已經成為擁有7條生產線、2000名員工,月產量15萬雙鞋的大廠。
張漢文是堅定的東莞支持者。他稱,自己絕對舍不得搬離東莞。為此,他選擇在傳統的制鞋行業中尋求突破。“富華生產的電工工作鞋絕緣性能一流;野戰鞋非常結實,連釘子都穿不透,而且非常輕便。這些都是應用新技術的成果,”張漢文說。
珠三角產業現隱憂
曾一度創造繁榮輝煌的珠江流域經濟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珠三角毗鄰港澳,境內鐵路、公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全區有華僑250多萬人,港澳同胞278萬人,這些獨特的優勢為吸收外來信息、技術、資金、設備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憑借“珠江模式”,珠三角演繹了中國產業的發展奇跡。日前,有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廣東GDP增速均繼續成為前四強之一,三大產業中的第二產業總量仍然是廣東(13430.62億元)排第一,第三產業廣東保持了總量優勢,以10966.57億元居首。
然而,在粗放式發展使珠三角經濟持續走強的同時,產業發展隱憂也相繼出現。“粗放型基礎上形成的增長速度放緩、后勁減弱,表明廣東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廣東省社科院的一份報告表示了對產業發展的擔憂。
一是珠三角占很大比重的加工貿易業身處內憂外患的境地。入世與國內政策壁壘消失、本土化水平不高及同內地省份經濟的不斷發展相比,珠三角勞動力、土地、水、電等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發展加工貿易的優勢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加上全國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加快形成,為廣東加工貿易發展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因此,廣東目前加工貿易的發展方向和區域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外企自身發展戰略和目標的直接影響與制約。二是珠三角經濟外源性程度很高,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比較大。如亞洲金融危機、美國“9·11”事件等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的影響不能低估。三是大量的在加工制造末端的民營企業擁擠在一個狹小的行業中,在產品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就進入了惡性的循環之中。反映出本地企業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的優勢不足,不利于促進加工貿易的落地生根和本地民營經濟的壯大,也不利于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實現更大的增值。
而作為本土企業而言,廣東絕大多數加工貿易企業都沒有形成基本的品牌意識,一方面造成整體競爭力與行業實力壁壘不夠,另一方面容易直接導致在外資面前全線瓦解的局面。而在管理方面的嚴重問題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而日趨尖銳。此外,社會人才意識淡漠,出現嚴重的高級人才流失現象。這些都成為掣肘珠三角企業持續發展的內憂外患。
作為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產業優化、企業大批出走所帶來的“產業空心化”反思,勢必再次讓人擔憂。與中山毗鄰、全國聞名的“家電之都”佛山順德就面臨“產業空心化”之憂。最近幾年,美的、格蘭仕、萬和等知名品牌都將部分產能遷移到了中山等地,雖然“家電之都”的地位在國內尚難動搖,但大企業外遷、影響力限于地域性等問題還是有人擔憂。
廣東競爭力再造
與企業去留的沖動和對產業隱憂的關注相比,政府在實施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顯得理性得多。在廣東省宣布追求產業升級之后,各項產業轉移舉措也隨之啟動。包括建設產業轉移園區、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配套等。
去年3月,廣東省政府就制定出臺了《關于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正式拉開了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的序幕。
去年11月,珠三角地區與山區暨東西兩翼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上,15個省產業轉移工業園應運而生。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建立為珠三角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為山區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據測算,1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按規劃全部建成投產后,將形成年產值1780億元的經濟規模,年可實現利稅128億元。
而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廣東也正在進行。中海油和殼牌各占一半股份的石化基地已在大亞灣落成。已經獲得成功的本田廣州汽車制造廠,又馬不停蹄地建造了第二個供出口的工廠。轉型若能成功,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廣東工廠將不再依賴國外和中國其他地區提供塑料、鋼鐵和其他原材料,更重要的是,將改變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珠三角制造業再次煥發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