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洗心革面 制革污染整治前后


平陽縣的水頭鎮,以制革出名,也是“先污染,后治理”來促進產業發展的典型地區。
從理論上說,許多矛盾,總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的,而矛盾的解決方法,也隨著事件、時間、著力點的變化在發生變化。走過20多年發展路程的平陽縣水頭制革業,從“一張皮”發展成“一張財富的皮”,就顯現出水頭人創業的成功。但不幸的是,這張“財富的皮”卻在它成功的背后,蘊含著巨大的環境污染代價,且這個代價,已經無法簡單地與金錢形成對等關系。
回溯以往且要對今后負責的唯一態度,就是這張皮該如何整治,從而讓“中國皮都”的金字招牌持續它的輝煌?去年10月30日,一個階段性的成果終于展現在人們眼前:水頭制革污染整治,通過省政府現場驗收。
急功近利留下隱患
水頭鎮的皮革生產,起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02年底,全鎮制革企業增加到1200家,制革轉鼓3300個,年加工豬皮革1.2萬張,生豬皮市場交易量9000萬張,年產值近40億元。水頭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嘗豬皮革集散地和加工常
從成片油毛氈和竹籬笆的廠房初創,到后來大量廠房的興建,水頭也包括平陽人,為這個產業的迅速崛起而自豪。當然,自豪僅僅是一個方面,在形成巨大產業規模之后,平陽人開始意識到了環境惡化的危機:曾經千年清清的鰲江水,在短短十來年間,就變得漆黑如墨,濁臭不堪。有關方面給出的鑒定是:鰲江下游水質為劣V類,基本喪失了水體功能,鰲江成為了全省八大水系總水質最差的流域。2003年9月,水頭制革污染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全國十大環境違法典型案件之一,10月,被省環保局列入全省嚴重污染九大案件之一。
這些巨大的壓力,讓水頭人開始意識到了發展中存在的過錯。當政府和民眾的意識得到轉化后,水頭制革的治理之路,已經變得無法規避。水頭,已經沒有退路。
如期“摘帽”,被列為2007年平陽縣十大為民辦實事之一。水頭制革污染整治,箭在弦上。
張聲和點評:水頭制革產業的興起與發展,與我國鄉鎮企業興起與發展是同步的,是山區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進程中的典型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水頭制革業的發展,走出了以小城鎮為依托發展鄉鎮企業的新路子。依靠民間師傅、傳統工藝等優勢,從而以簡陋的設施產出大效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是作為正面現象博得認可的。可也正是這樣的急功近利,才留下巨大隱患。
科學整治摘掉“帽子”
在水頭制革行業逐漸成熟后,這個基地吸引了上游許多企業進駐,同時也會集了北港老區、山區的三萬多農村勞動力,解決大批農民的就業問題。
如今,這種集聚讓水頭的污染整治多了幾分壓力。但是,面對整改的必然,平陽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全面整治,特別是從2006年開始“摘帽”行動后,該縣以破釜沉舟、壯士斷腕的手段開始攻堅。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水頭制革企業總數,從原來的162家,合并到39家;轉鼓從3300個,縮減到469個;污水排放總量,從最初的每天7.15萬噸減少到現在的1.7萬噸。該縣同時先后投入兩億多元,興建了多個污水處理廠,使日處理污水能力提高到7萬噸,并按照“有多少污水處理能力,安排多少生產”的要求,實行分片輪流生產。原來一直存在的污泥二次污染問題,在投資1500萬元、建成兩座日處理能力均為60噸的污泥焚燒站后,基本得到解決。
所有這些舉措的推行,以犧牲當地GDP和財政收入為代價,縣財政的靜態損失達到1.5億元,影響工業總產值增幅15個百分點。財政同時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投入到整治中,而用于削減轉鼓的補助資金,更是高達1.435億元。
基地管理委員會高級工程師邱殿星告訴我們,水頭治污的指導思想經過從“有多少生產能力建設多少污水處理廠”轉向“根據污水處理能力來安排生產”,再向“根據環境容量安排生產”轉變的過程。正是立足環境容量的科學治污減排,讓十幾年來受水頭制革嚴重污染的鰲江流域中下游的水質,發生了好轉,雖然平陽縣為此支付巨大的代價,但在當地官員和百姓看來,所有投入都是值得的。
張聲和點評:當一個產業已經成為企業群、成為幾萬人“飯碗”和當地財政主要財源的時候,他的改變就應該有割臂斷腕的決心,同時輔以科學的安排。平陽以巨大支出摘掉了“帽子”,看起來損失慘重,但是,沒有這種勇氣和決心,我們將在今后承擔更大的環境風險。為后人著想,這些支出已經變得微不足道。
產業布局趨向合理
毋庸置疑,水頭制革業的整治,直接沖擊著這個產業的生存,我們單從數量上看,它直接體現在水頭工業產值的下滑,稅收的銳減上。但是,水頭人最終沒有“吊死”在這棵樹上。他們謀劃的方向是:大規模消減制革企業后,“中國皮都”還有沒有其他建樹?
我們在水頭采訪時找到了答案,且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水頭鎮鎮長白洪楞告訴記者,制革行業削減后,當地政府和當地企業選擇他們熟悉的領域入手,使低污染、高效益的皮件加工業和其他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2005年,皮件加工業產值首度超過了制革業產值,成為水頭鎮乃至平陽縣新的支柱產業;2006年,水頭制革產業產值約為10億元,而皮件產業產值突破20億元,并且出現一些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300多家皮件加工企業,正成為水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而寵物用品行業,也在循環經濟的推動下逐步形成規模,寵物食品、寵物玩具等近400種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約占全國的一半,去年1到11月份的產值達到了2.04億元,同比增長了46.8%。利用生皮下腳料進行生產的明膠行業,吸引了世界三大巨頭匯聚平陽投資辦廠。
從一張皮到依托一張皮形成的產業鏈,正逐漸取代單一的制革行業,這種調整,為水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給了水頭人一個信心。白洪楞說,或許若干年后,制革業的轉鼓,將可能在水頭銷聲匿跡,但水頭的經濟卻依然紅紅火火。這個令人欣喜的展望,也是我們的期待。
張聲和點評:水頭通過治污,走出了一條多元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給人以啟示:產業最初的單一選擇,可以根據市場的不斷需求進行全面調整,以此讓產業布局趨向合理。水頭的整治,為鄉鎮企業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污染流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人物名片:
張聲和,溫州市政協文史委副調研員。長期從事社會科學和地方史研究,參與《浙江古今名人物大辭典》、《平陽縣志》、《浙江省名村志》、《浙江省名鎮志》編修,撰寫出版了《溫州名勝游記》等書。作為平陽人,他熱切關注平陽鄉鎮的沿革與發展,對水頭制革的污染和后期整治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感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