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潔:落后在彩妝的起跑線上
2005年7月,寶潔公司用了3年時間、投入10億廣告費培育的第一個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沐浴品牌激爽停止生產。
2002年,寶潔經過3年精心準備推出的第一個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品牌——潤妍洗發水一敗涂地,不到一年時間即告退出市場。
兩個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品牌,居然先后遭遇“滑鐵盧”,難免招來一番會診式口舌之爭。
勝敗乃兵家常事,對于龐大的寶潔來說,潤妍、激爽先后夭折,并不完全是壞事。禍福相依,放棄的同時也讓寶潔有了更大的空間去選擇。連續經歷兩次慘敗的寶潔對中國市場并未灰心,而是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2005年,寶潔將蜜絲佛陀(MaxFactor)和封面女郎(Covergirl)兩大知名彩妝品牌引入中國:蜜絲佛陀定位于彩妝的高端市場,與SK-II并柜銷售;Covergirl重點出擊中檔化妝品市場,價位介于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之間。
“50個SK-Ⅱ專柜=500個玉蘭油專柜=500個城市賣的飄柔洗發水對公司的利潤貢獻”,這一寶潔利潤等式清晰地表明了美容護膚品的價值所在。用潤妍、激爽的市場來換蜜絲佛陀和封面女郎將要獲得的市場,這是最劃算的交易。
相對于歐美市場彩妝占據化妝品銷售的60%甚至更多的現狀而言,中國市場的彩妝消費才剛剛起步,其前景不容任何一家日化企業忽視。對于要抓住空間巨大且利潤更為豐厚的彩妝市場的寶潔來說,放棄一個洗發水品牌和一個沐浴品牌,又算得了什么呢?
潤研、激爽的失敗,以及本土日化市場的競爭態勢均已表明,寶潔產品結構調整實乃明智之舉。
傳統寶潔的重點市場——洗發水與沐浴露,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中國日化產業的重災區,這一領域的新進入者撞得頭破血流的大有人在。通過定位細分策略引入新的洗浴產品,就像在米粒上再多寫上幾個字一樣,并無實質性的意義。無論企業再如何深入細分并玩弄高超的定位“雜技”,也不會切出一塊大蛋糕,投入大量資源在其中玩消耗戰,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在終端模式對大流通模式難以造成毀滅性威脅的中國日化市場,花太多的精力與投入開發洗浴品牌并無太大意義。對寶潔如是,對本土日化企業皆如是。
去掉一個洗發水品牌,撤下一個沐浴品牌,同時引入兩大彩妝品牌——寶潔中國的未來戰略無疑已得到清晰彰顯。那些曾經洋洋自得于在洗衣粉、沐浴露、洗發水等領域對寶潔形成了“合圍”的本土日化企業注意了:你們用力去拼吧,為了那些利潤極低的洗浴用品拼個你死我活吧,寶潔不陪你們玩了。在本土日化企業競爭乏術、人海戰與價格戰均無濟于事的美容化妝品中高端市場,寶潔將重兵布陣。
不要懷疑采取這一戰略取向的可能性——不這樣做,寶潔的中國之路將越走越窄。要在市場博弈中能獲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寶潔的戰略布局必然要沿著這一思路運作:從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出發,揮師進入產業“增量市場”,作新興消費領域的先行軍與領跑者。想想當年寶潔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是怎么成功的吧:當中國人還在用肥皂洗頭時寶潔開始向消費者灌輸天天洗頭的觀念,啟蒙者的角色為其市場發展創造了極大的便利。未來十年,寶潔要在中國繼續獲得重大成功,也必然要在某些新興消費領域擔任教育者與開拓者的角色:讓男人學會“臭美”,讓老人習慣保養,讓戶外活動者注意肌膚護理。
毋庸置疑,寶潔中國的未來戰略布局將越來越象其死對頭歐萊雅:市場重心逐漸偏移以洗浴用品為主的大日化市場,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將主力戰場轉移到美容護膚領域,步步為營向產業金字塔的高端邁進。
未來數年,寶潔將打造一個類似于歐萊雅般的品牌金字塔也未可知——在中國美容化妝品市場,按價格從塔底到塔尖都有產品和品牌分布。為實現這一目標,寶潔也將象歐萊雅一樣采取從海外引入品牌與資本,并購兩大策略——蜜絲佛陀和封面女郎只是新長征的開端而已。象潤研這樣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開發新品牌的做法還是放一放吧。
相比起歐萊雅早在1997年即將美寶蓮引入中國,寶潔如今引進彩妝品牌已整整晚了8年——在這8年中,美寶蓮成功地教育了中國消費者,并取得了十分良好的市場業績。
即使如此,寶潔的“遲到”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過去8年,中國彩妝市場一直在緩慢升溫,到今年企業才開始在這一塊集中發力。但本土日化企業推出的彩妝主要集中于大眾市場,寶潔的兩大彩妝品牌則針對相對高端的目標人群。以寶潔向來所具有的產業示范效應,未來的彩妝市場不僅會更熱鬧,品牌分布也將更立體、更有層次感。畢竟,在中國日化市場,只有寶潔才有足夠的能量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即使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的動作更早、更快。
中國化妝品業的結構調整,彩妝只是一個開始。在過去20年中,中國日化企業主要集中在洗浴及中低端護膚品市場廝殺,至于男性、銀發族、運動族美容護理的潛在市場則很少顧及。當“產業教父”寶潔深入調整其產品結構,將其觸角延伸到更多的潛在市場時,中國的日化企業將跟隨其步伐進入更多的新興市場,并將中國的美容化妝品市場帶入一個不同產品類型、不同消費板塊平衡發展的新階段。
- 上一篇:上汽募63億砸向自主品牌
- 下一篇:職場風范:讓競爭對手成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