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制鞋業等產業外遷遭遇空心化之虞
早些年港臺資的大量進駐,在推動東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也使東莞基本上被“固化”在低成本的OEM上,在國有和集體企業比重很低、民營企業沒有充分成長起來的情況下,產業升級十分困難
連續20年經濟高速增長、素有“富可敵省”之稱的東莞,2007年GDP增幅卻創下新低。東莞市市長李毓全日前表示,東莞2007年GDP預計達人民幣3151億元,比前一年增長18.1%,低于廣東省的平均增長水平,預計2008年GDP增長幅度約為14%。東莞的經濟發展神話正在面臨考驗。
制約因素日益凸現
東莞靠外商投資“來料加工”起家,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加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東莞的外商來自30多個國家及地區,1.4萬多家外商中,港商占六成,有8000多家。美國IBM亞洲區一位高層曾言:“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全球將會有七成的電腦產品缺貨。”
但是據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東莞外資企業關廠歇業的數量逐年增加。2006年,東莞有統計的外資企業關閉數量為1003家,比前一年增加三成,2007年繼續呈現上升趨勢。此數據顯示,東莞正在經歷產業外移,新產業卻未能遞補進來,已出現產業空洞化的危機。東莞市市委書記劉志庚也指出,制約東莞發展的各種矛盾日益凸現。以資源緊缺為例,當前可供利用的土地占全市總面積不到10%,按照當前消耗量計算,幾年內將消耗殆盡,全市超過一半的鎮街將出現供水緊張狀況。
而東莞市的勞動部門公布的最新《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引導企業今年大幅調升職工的薪酬;最新的《指導》建議,東莞地區具有技術學校、中專等專業學歷的職工,平均月薪應是3200元,這比上一年公布的《指導》———月薪1150元,爆升了1.7倍。同時,《指導》建議的本科學士、碩士學歷職工薪酬也比上一年急增約七成。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東莞的企業近年正在退出東莞。
比如,臺商郭士鈱在東莞投資電子業已有20年。2005年時他在東莞曾擁有5家車間,現在已有兩家遷往昆山,一家正準備遷到杭州。郭士鈱就表示,其他地區的生產條件更好,除了土地、環保、勞動力價格等原因外,產業配套也已大幅提升,人文環境比東莞更好。“在東莞,天黑之后我和家人都盡量不出門,在昆山、杭州,晚上12點,我和太太還會到外面去散步。”
產業空心化不是宿命
近年內地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要求珠三角企業提升產業技術含量,創立自己的品牌,這種新思維令東莞處于尷尬境地。
東莞市經貿局有關負責人坦承,產業升級對東莞而言并不容易。“早些年港臺資的大量進駐,快速推動了東莞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但同時也使東莞基本上被‘固化’在低成本的OEM上,在國有和集體企業比重很低、民營企業沒有充分成長起來的情況下,產業升級十分困難。”
也有專家認為,不要光看關閉了多少,外遷了多少,而要看這個行業是不是發生了內部結構的變化,這有可能意味著行業正在洗牌。僅就鞋業而言,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的判斷是:東莞鞋業已經站到了新一輪洗牌和發展的“入海口”。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博士陶峰對關閉和外遷保持了適度的樂觀:淘汰掉一部分小的、競爭力弱的企業,通過競爭保留下實力雄厚的企業,對整個產業而言是有益處的。“這種轉移的前景是樂觀的,把產業鏈中的組裝制造環節全部剝離,把東莞作為一個訂單中心、研發中心,作為企業的總部,這有利于東莞的產業升級。”但他同時提醒,“如果沒有足夠的企業把總部留在這里,沒有足夠的企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這個地方就很有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對東莞而言,這是一個十字路口。
不過劉志庚對此倒顯得早有準備,他曾指出,在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產業空心化的危險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每個地區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都會出現產業空心化。會不會出現這個問題,關鍵看是主動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還是被動接受產業升級轉型。
據記者采訪得知,東莞正推進雙轉型的思路,就是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導相結合、淘汰一批與鞏固一批相結合、定向轉出一批與高標準引進一批相結合、“退二”一批與“進三”一批相結合、培植一批與壯大一批相結合,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使東莞在產業信息化、規模化、高級化、自主化、本土化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在這一進程中,東莞城市發展的目標仍然是現代制造業名城,做強做大先進制造業依然是東莞的重點工作。所以,劉志庚認為,東莞在雙轉型過程中不會出現產業空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