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人才 基金公司開打新年第一戰
2008年初的中國基金業似乎正在為這句話下一個絕佳的注腳。時距元旦不過兩周,便有7家基金公司刊登了11起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南方、國海富蘭克林與東吳三家公司公告了三起高管變更。
21世紀什么最難得?人才!
2008年初的中國基金業似乎正在為這句話下一個絕佳的注腳。時距元旦不過兩周,便有7家基金公司刊登了11起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南方、國海富蘭克林與東吳三家公司公告了三起高管變更。
與此同時,各家基金公司的招兵買馬工作,也正如火如荼進行。廣發基金甚至將它的QDII招聘會設到了美國紐約威斯汀時代廣場酒店。盡管業績比拼還待謀篇布局,但2008年度基金人才爭奪戰卻已提前打響。
與往年的“奔私潮”不同,如今,公募基金內部也出現了人才的重新布局。QDII與專戶理財業務,正成為行業新方向。包括長城、長信、國泰、興業在內的多家公司紛紛面向國內外招聘QDII的投研人員;大成、建信、信達澳銀、上投摩根等公司則開始針對專戶理財領域招募人員。
“一方面,來自公募基金、PE 及VC領域持續活躍的招聘需求令人欣喜,但由于金融投資人才的缺乏,找到一名合適的職業經理人也正變得艱難。” 中國最大的獵頭公司之一,伯樂管理有限公司高級顧問王海燕對《上海證券報》記者如是表示。
人員大變動
隨著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結束,基金公司的人員變動又進入密集期。公告信息顯示,截至1月11日,進入2008年不到兩周時間內,已有銀華、諾安、東吳、中海、銀河、長盛、興業七家基金公司刊登了11起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僅1月10日,便有3家基金公司同日刊登了4起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而高管變動同樣層出不窮。南方、東吳及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管理公司日前分別發布了涉及公司副總經理、督察長與總經理的變更公告。若算上易方達基金去年12月底發布的涉及5名基金經理的人員變更公告,這半個月內,基金業的人員變動可謂聲勢浩大。
“隨著上一年度年終獎的發放,以及公司新年戰略的明朗化,總體而言,從元旦到春節前后的三月間是基金業跳槽的高峰期!辈畼饭芾碛邢薰靖呒夘檰柾鹾Q鄬Α渡虾WC券報》表示。王所在的團隊,曾負責多家合資及銀行系基金公司的中高層招聘。
中國基金業的人員高流動早已不是新聞。wind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2007年度共發生了353起基金經理變動公告。其中,171只基金刊登了基金經理離職的公告,占總基金數的46%。另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報告顯示,約19.8%的基金經理離職后流向了私募基金。個人空間有限與收入相對缺乏吸引力,成為業內爭議的焦點。
“據了解,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2007年基金業的薪資水平總體較2006年上漲了近20%,其中,業績激勵占總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王海燕稱。她透露,隨著這一行業吸引力的整體提升,開始有外資銀行的市場人士向基金業轉移;同時,基金業也開始向一些新設的合資券商與期貨公司輸送人才。
“但總體而言,由于行業增速驚人,人才緊缺或很難緩解!蓖鹾Q嗾f。
引進QDII外援
值得注意的是,QDII投資管理人才,成為今年基金公司招聘的一大主力。近期,長城、建信、長信、國泰、興業、廣發等六家尚未獲得QDII資格的基金公司正紛紛面向國內外招聘QDII的投研人員。
或許,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高達1162.6億元的首日申購資金實在讓人印象深刻。多數基金公司相信,2008年將成為QDII大跳躍發展的一年,并將其列入了公司發展的重要戰略。同時,隨著A股基金獲批難度的加大,在對QDII額度的樂觀預期下,QDII產品將成為基金公司擴大規模的重要武器。
盡管QDII資格尚未獲批,廣發基金先將QDII的人才招聘會設到了美國紐約威斯汀時代廣場酒店。在這場去年11月的招聘會上,廣發基金希望招聘到兩名QDII基金經理,應聘QDII基金經理者必須擁有西方著名大學的學位和注冊金融分析師CFA認證;同時要求對方擁有在美英加拿大等國5年以上的境外證券市場投資管理經驗。
長城基金市場開發部總經理桑煜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該公司近期招聘QDII人才正是為了提前做好該項業務的準備。“截至去年12月底,長城基金的公募基金規模已達723億元。因此,QDII市場將成為長城基金重點關注的一塊領域!彼硎。
事實上,管理層近期的動作應該也沒讓眾基金公司失望。QDII基金產品頻頻獲批,成為2008年基金發行市場的最大亮點。工銀瑞信中國機會正公開發售。與此同時,華寶興業和海富通旗下QDII產品也獲批準。招商、易方達、富國基金公司新獲QDII資格。這一樂觀氣息,無疑加速了各家公司的人才儲備。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QDII的招聘工作就持續不斷,招聘方多要求應聘者擁有海外學習與投資經歷。從目前來看,現任的四位股票型QDII基金經理均來自中國臺灣,這與臺灣市場相對大陸成熟與國際化不無關系。”王海燕表示。
“另一方面,目前QDII投資的低迷狀態,令雇主對QDII基金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這也意味著更高的薪資水平。”王海燕說。
搶占專戶理財市場
與往年的基金經理“奔私潮”不同,如今,公募基金內部也出現了人才的重新布局。
易方達基金近日針對其大規模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表示,此番不再擔任基金經理的5名投資人員并沒有一人離開易方達基金公司,只是為了適應基金公司投資管理變化的需要,在內部崗位上有所變動。業內人士預測,這一重大調整或與該公司的專戶理財戰略不無關系。
事實上,自證監會同意基金公司可以在2008年1月1日起開始從事專戶理財業務,基金公司便對該項業務寄予了極大的熱情。來自業內人士的信息顯示,在2008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公布的第一周,便已有超過5家基金管理公司遞交了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即“專戶理財”)資格的申請材料。
根據相應法規,基金公司可以與資產委托人約定,根據委托財產的管理情況提取適當的業績報酬。在一個委托投資期間內,業績報酬的提取比例不得高于所管理資產在該期間凈收益的20%,固定管理費用和業績報酬可以并行收取。
通俗地來說,如果一個基金管理公司發起一個100億股票型基金的話,它年收益最多1.5億元,實際基金存續規模和費率可能尚不足此數。而如果基金管理公司同時擁有類似專戶資產規模的話,在2006年、2007年的市場環境下,上述規模專戶理財的收益可能超過30億元,基本上和目前行業龍頭公司的收入相當。專戶業務的潛力可見一斑。
新年伊始,信達澳銀、大成、建信、銀華、泰達荷銀、上投摩根六家基金公司均在其網站上公布,面向國內外招聘針對“專戶理財”、“高端個人客戶”、“特定客戶、機構理財”的職位,這意味著上述基金公司有意在今年拓展專戶理財的業務。
“專戶理財產品可以不必承擔每日排名以及開放贖回的壓力,若按業績報酬提取的話,其收入也相當客觀。相對而言,私募基金反倒沒有這樣的吸引力了。因此,或將出現一批優秀的基金經理向專戶理財產品轉移,而轉投私募的現象,可能會有所下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經理對《上海證券報》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