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調整管理皮革市場 重振皮鞋業雄風
眼鏡、鋸片、皮鞋等產業既是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傳統產業,也是全市經濟的重要命脈。如何提升傳統檔次,加強專業市場建設,做大傳統產業成為“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眼鏡市場是丹陽的門面,無論如何都應該搞好。”市眼鏡商會秘書長湯金斌開篇第一句話擲地有聲,立即引起了參與討論的政協委員們的共鳴。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丹陽眼鏡市場因勢而生,在火紅了數年之后,其當初在基礎設施投入上的“欠賬”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九十年代中期,我市著手準備改造眼鏡市場,2003年改造工程的一期工程竣工,但在實際操場作中仍存在許多缺憾。
參加討論的政協委員們認為,隨著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我市眼鏡市場的批發功能逐步萎縮,輻射半徑也在變小,如何轉換市場功能,提升其檔次已經擺在面前。
與眼鏡業一樣,鋸片這一傳統行業同樣面臨著發展瓶頸。“鋸片行業利潤越來越薄,如果不進行技術革新,許多企業就會面臨生存困境。”鋒泰工具老板邱新國作為在業內打拼了十幾年的專業人士,深有感觸。
2006年,我市鋸片產業銷售額達14.66億元,產量占國內三分之一左右,占全球近10%。盡管市場占有率令人欣喜,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市鋸片企業存在產品檔次低、缺乏龍頭企業引領等制約發展的因素。加之近兩年國際、國內大環境對鋸片行業形成了擠壓之勢,該行業已經面臨洗牌。
“一些國家的反傾銷、原材料漲價、出口退稅調低、人民幣增值等因素對我們行業的利潤都形成了沖擊。”據邱新國介紹,今年鋒泰的銷售預計過億,但利潤只有500萬元。“2003年、2004年的時候,我們的銷售只做到8000萬,利潤就有1000多萬!”相形之下,當前鋸片行業的利潤大幅縮水。“要想成功應對不利環境,必須要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把中低檔產品往中高檔調。”去年以來,有實力的鋸片企業紛紛加大了固定資產投入。其中,鋒泰工具這兩年用于技術研發和設備更新的投入量是前幾年總和。
除了加強技術革新、提升產品檔次外,眾企業也在加強行業協作,尋求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注以及相關單位努力下,今年9月丹陽市鋸業商會正式成立,會員企業達68家。“有了商會,可以規范企業行為,互通信息,還方便了企業與相關行業單位溝通,對推進全行業健康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邱新國說。
如何重振皮鞋業雄風也是與會委員們關心的話題。部分政協委員說,當前丹陽的皮革市場不僅沒能發揮品牌效應,反而成了“低檔次”的代名詞。
政協委員宋昌愛認為,丹陽的皮鞋業要想重振雄風,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應該把皮革市場整治好、管理好,讓其發揮集聚效應。據其介紹,丹陽生產品牌皮鞋的廠家要從廣州等地購買原材料,不僅繞了彎子,還加大了企業成本。如果我市的皮革市場能夠吸引經營高檔次原材料的供應商進駐,將會促進市內皮鞋企業發展。另外,當前不少本地皮鞋企業還存在著用工難題,熟練工人、技術工人經常被外資企業“挖墻腳”,一時還難以找到應對之策。宋昌愛認為,皮鞋業要有長足發展,還需要皮鞋企業緊抓機遇,加強品牌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