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中國制造中累死就在中國品牌中崛起
近日,在中國皮革協會的組織下,我考察了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鞋業市場。面對韓國鞋業的現狀,我深刻感覺到制造與品牌之間的距離以及這種距離對企業命運的重大影響。
韓國制鞋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快速成長,八十年代成長為韓國第三大出口產業,1990年以43億美元的出口額創下了國家鞋類出口的世界紀錄。但由于韓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過分依賴貼牌生產方式(OEM)進行生產和出口的模式,以及長期忽視自我品牌創立和專業人才的培養,自第一批鞋走向海外市場的幾十年間,韓國并沒有成功創立起一個世界知名品牌,也沒有成立一家世界級的專門促銷公司。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隨著韓國國內生產成本的不斷增加,世界鞋業的制造中心轉向中國臺灣,九十年代后登陸中國大陸。韓國制鞋業從此一蹶不振。
而在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制造業同樣遇到了當年韓國的困境,即生產成本的增加致使原本的低成本優勢喪失殆盡,中國制造業如何持續發展已成燃眉之急。
很顯然,我們不能再重蹈韓國覆轍。在世界規模最大的制造基地上,中國應該樹立自己的國際品牌。比較這幾個月來全球質量風波中的兩家中國制造企業的不同命運,我們可以看到樹立自己品牌的重大意義:含鉛玩具風波的當事企業佛山利達的老板,已絕望自殺;輪胎風波中當事企業杭州中策,卻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同樣是被不負責任的美國合作伙伴故意拋給瘋狂的美國媒體,為什么兩家企業的命運如此不同?仔細研究發現,利達這樣的玩具加工企業,早就成了跨國玩具公司手中的木偶,被迫處在全球利益鏈的最低端,像“雞肋”一樣,利潤空間被擠壓到了虧損邊緣,也沒有建立自己獨立的全球形象,一旦遇到來自海外的危機,根本無力應對;相反,中策前些年就不甘做美國合作伙伴“價廉物美”的供應商,自己做品牌建渠道,取得了一定的獨立形象,雖然因此得罪了原先的美國合作伙伴招來了橫禍,但最終還是靠自己的品牌擺脫了危機。
樹品牌即樹企業的例子隨處可見。在制鞋業,與“短命”的“韓國制造”相反的是,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意大利品牌至今仍熠熠生輝。我深刻感到:不在“中國制造”中累死,就要在“中國品牌”中崛起。
亨達作為擁有24年歷史的中國鞋業企業,本著樹民族品牌的理念,堅定的由中國名牌產品走向國際品牌。加速挺進國際市場的“亨達慧谷”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在世界鞋都——羅馬創建國際品牌的規劃,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我們為亨達提出“建百年企業,樹世紀品牌”的企業遠景,就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堅定不移的去實現這個目標,不能給自己和后代留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