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出口增長看“中國制造”
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全球范圍內提出對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尤其是食品質量的質疑,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的產品數量卻有增無減。商務部副部長于廣洲18日表示,按照目前增速,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可能世界第一,出口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僅次于德國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這一矛盾現象源于一些國家對中國產品既迎又拒的矛盾心態。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中國的價廉、物也較美的產品,成為世界各地中低收入階層的主要消費品。中國玩具占世界市場份額的80%;中國鞋在世界鞋業之版圖中占據了60%以上的份額,在全球制鞋業130億雙鞋的產量中,中國生產了100億雙,出口近70億雙,全球60億人口平均每人擁有一雙中國鞋。不僅在日用消費品領域,在其他領域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也在迅速提高, 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位居世界第三,出口和進口在世界的位次均比上年前移了一位。 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增長25.7%,高于全國外貿1.8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的比重達55.5%;機電產品進出口凈增2000.4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增量的59%。即便目前遭到“圍攻”的中國食品,今年上半年出口量仍然增長了22.2%。另據相關統計數據,2006年,中國對歐盟食品出口額仍然達到了33億美元,同比增長31.3%。
“中國制造”惠及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在通脹維持在2%的目標線以內,中國產品消除了美國通脹;其次,中國制造大量出口的現實表明,這些國家的中低收入人群對中國產品有著強勁的消費需求。正因為如此,以往美國政府或者國會議員提出限制中國產品的議案時,往往有經濟學家在媒體上撰文,警告“限制中國產品損害本國窮人利益”。因此在發達國家內部也非鐵板一塊,理智者既看到了問題,也看到利益。
那么,中國制造為何遭遇周期性圍剿呢?從鞋子、紡織品、打火機到玩具、食品,從以往的配額限制,到如今更多地利用技術壁壘,中國產品像過篩子似的被進口國監管當局過了一遍。最近的例子是,美國建議在下月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期間,討論食品及產品安全問題,矛頭直指中國。
原因不難理解。首先,大量進口中國產品,雖然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政策的必然衍生物,但也引起了當地制造業工人的不滿,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高效率讓這些國家的制造企業難望項背。因此,國內政治博弈,中國制造成為籌碼。對中國產品的指責與美國的大選周期密切相關。
其次,目前的全球經濟平衡是一種脆弱的平衡,中國等高順差國家通過購買美國國債以及其他投資品、開放金融市場等方式回流到美國,資本流維系了各國的收支平衡。但這一平衡容易被打破,比如近日美國發生次級債導致資本市場信心下挫,此時對于中國產品的指責其實反映的是美國國內對于金融風險的焦灼心態,少數中國出口產品所發生的問題正好給對方提供了攻擊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