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鞋業設計大師稱安踏裝備設計大賽有靈氣


經典是對經典的傳承,經典是對經典的背叛。
問題是,什么樣的設計能夠成為經典?換句話說,什么樣的設計,才算是好的設計?
10月28日,隨著 07-08賽季CBA聯賽開賽之際, 由籃協和安踏共同主辦的“CBA安踏裝備設計大賽”也正式拉開帷幕。
11月30日,從千余名初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的12名選手來到安踏(中國)有限公司,進入為期7天的決賽封閉階段。接下來的是他們人生中緊張、激烈、充實而閃亮的日子——在CBA賽場現場觀摩;賽后與CBA球員交流關于籃球運動裝備的應用;參觀安踏運動科學試驗室;就不同的設計理念展開激烈辯論;作品答辯……
12月4日,“CBA安踏裝備設計大賽”封閉決賽的第5天,air Jordan 1的設計者Bill Peterson來到決賽現場……
大牛到來
誰不知道Bill Peterson,站出來。
站出來的,以后再也不許說熱愛籃球,喜歡運動,熱衷裝備。
大名鼎鼎的Bill Peterson曾經是全球著名運動品牌歷史上第一位工業設計師。為全世界人所周知的AIR緩震氣墊就是他發明的。在他的率領下,設計團隊研制出了諸如air soleair force 1air Jordan 1等出眾的產品。
簡潔、流暢、明快的air force 1,已然是運動鞋的經典。截止目前它依然是世界上銷量最多的比賽專用籃球鞋。可是,它的流行,又并不局限于籃球場,紅色的air force 1,甚至成為了情人節的經典,風尚流行。
Bill Peterson也曾經是Timberland和Euro Hiker的設計師。前者是頂級戶外登山鞋品牌,后者提供極端型運動的相關產品。
這樣的履歷,絕對是運動裝備設計領域內的完美履歷。如此達人,看著“CBA安踏裝備設計大賽”決賽選手的作品又會做何反應?

Bill Peterson,身體已經略略發福,頭發也已經花白,儼然藹藹老者。但他到達決賽選手工作間的最初,卻是面色嚴峻的,深邃的目光滿是疑問,及至后來一一看到決賽選手的作品,與決賽選手溝通和交流之后,面部肌肉才漸漸松弛下來。
經典的顏色組合有很多種,比如,赫本經典的三層蝴蝶結公主裙的黑白相間,又比如海軍服的藍白相間……一雙流線型藍白相間的簡單運動鞋出現了。鞋面還有一個紅色的安踏LOGO,體現出的卻是速度感和輕質感。
Bill Peterson的臉上終于有了淡淡的笑意,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麒的名叫“Bind”的戰靴作品,在形式的表現和運動方面的專業性都比較滿意——
定位于速度反應型后衛選手,強調鞋面的包裹性,后腳踝的包裹性,同時提供良好的前掌反應速度,此外提供良好的保護性和穩定性。
鞋面的保護,一是使鞋面更貼緊腳面,二是在激烈的競技比賽中擺脫鞋帶松散甚至松開的困擾;后跟的保護和緊貼,來源于足球鞋的后跟,增加腳踝包裹感,提高啟動反應速度;加上內靴的配置,增加腳面與鞋的貼合感,提供更加舒適的運動感受……
也許Bill Peterson從陳麒并不十分成熟,卻格外有靈氣的決賽作品中,看到了曾經的年輕的自己。

以大片的紅色作為底色,白色的線條在衣擺及褲腰處交錯成一片……
Bill Peterson,沒有能夠看明白戰袍決賽作品《兄弟》紅色球衣上的白色條紋是什么。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的決賽選手唐石東解釋道,設計靈感來源于國家奧林匹克競賽館“鳥巢”,蘊涵了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相互穿插相交的線條象征著籃球的團隊精神,提示運動員在球場上要時刻記住集體榮譽感,……甚至連總冠軍T恤的衣領設計成V字,都是大有深意的——象征著勝利。
另一幅叫做“黃袍”的決賽作品,同樣以紅色為大基調,然后用類似籃球上的條紋的黃色線條穿插其間,視覺達到平衡。CBA的標志放在戰袍的肩部位置——強調把CBA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扛在肩上。總冠軍T恤右側是熱情有活力的火焰條紋,卻又以左右不對稱的方式打破了中國的傳統。
明明是以紅色為大基調,決賽作品的名稱卻不叫紅袍,而叫“黃袍”,也是大有深意的,因為“黃”是珍貴的,炎黃子孫是高貴的。這樣的決賽作品,Bill Peterson在理解上也是有些隔膜的。
“CBA安踏裝備設計大賽”評委安踏(中國)有限公司商品中心高級服裝產品經理楊宏對于“黃袍”的點評是“巨有激情”。

對經典的傳承與經典的背叛,都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經典。
問題是,什么樣的設計能夠成為經典?換句話說,什么樣的設計,才算是好的設計?
當Bill Peterson剛出現在“CBA安踏裝備設計大賽”決賽現場時,這個嚴肅的問題就被決賽選手們提了出來。
這是關乎設計的核心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開發商看到了經濟效益;消費者看到美以及便捷舒適;設計師也許會更多地看到“我的風格、我的創意”……
Bill Peterson說自己看運動裝備設計作品,左眼看藝術之美,右眼看運動的專業性。
“好的設計是美學;好的設計在細節上始終如一;好的設計能夠幫助產品被人理解;好的設計是盡量少的設計”,陳麒在面對設計大師Bill Peterson,以及苛嚴的大賽評委時,如此闡述自己對于什么是好的設計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