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鞋企轉移還是轉變?
相關事件: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大約有近千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因各種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外遷其他地區另謀發展。
在世界鞋業的發展中,廣東制鞋業獨領風騷多年。但最近幾年里“勞工荒”、“電荒”和“油荒”接踵而至,土地、勞動力、能源配置等都出現瓶頸,令廣東制鞋業的發展進入高成本時代。和高成本問題同樣令廣東制鞋企業擔憂的是,人民幣升值和加工貿易政策的持續收緊。于是,除了一些企業在絕望中選擇關門之外,另外一些企業則開始嘗試搬遷到成本更低的地區發展。
在廣東,鞋企主要集中在惠州、東莞、廣州、鶴山和中山這幾個城市,總共有五六千家。從亞洲鞋業協會得到的數據表明,廣東關閉的鞋企約有1000家。其中惠州現存的3000多家鞋企,目前形勢并不樂觀,在最近的兩三個月時間里,中小型的工廠已經關閉了四五百家。
出口退稅的影響不容忽視。全球出口企業都有全額退稅。從今年7月1日起,制鞋業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為11%。如果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出口退稅率還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這對基本上依靠出口退稅來獲取微利,甚至有些企業還完全依賴出口退稅維持生存的制鞋行業將產生重大影響。
除了上述因素,中國鞋企還面臨著國外反傾銷的嚴峻考驗。2006年10月,歐盟對中國皮鞋企業征收16.5%的高額反傾銷稅,為期兩年。2007年6月,臺灣也對內地6類鞋靴產品課征43.5%的反傾銷稅收。“要不是今年歐元對人民幣升值較快,國內鞋企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而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將成為壓垮廣東上千家鞋企的最后一根稻草,按照新的規范,一些制鞋企業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鞋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有的企業干脆轉產甚至停產倒閉。
實際上,鞋業的南下北上正是廣東加工制造型企業大遷移的一個縮影。轉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轉移是否真能讓危機中的加工制造企業起死回生呢?
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鞋靴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占據世界市場68%的份額,但是還沒有68%的分量,定價權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今后應當逐步取得話語權,獲取世界應有的尊重。不僅是鞋業,對于廣東眾多的加工型企業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
廣東危機折射出中國制造業的現狀,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潤、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喪失,面臨的危機就不單純是生產危機,而是生存危機。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企業提高品牌意識、加大研發投入,同時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級產業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