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200多家鞋廠已關門

世界上每生產十雙新鞋子,就有一雙是東莞制造,東莞也因此被稱為“世界鞋都”。但現在,“世界鞋都”的上空卻灰霾重重。厚街鎮赤嶺天橋旁邊的東明路上聚集了赤嶺村不同鞋廠15個招工點,不過應聘者寥寥無幾。“人太難招了,運氣不好的話一天連一個人都招不到,”綠洲鞋廠一個招工點的工作人員小胡說,“現在廠里沒有一個班是滿編的。”
順著東明路走進去,沿路的鞋廠都在大門口貼著醒目的招工廣告。而鼎馥鞋廠的大門口,則貼著法院的封條,看守廠房的老伯說廠已經倒閉了,車和廠房都是準備拍賣的。阿伯說,在赤嶺這段時間已有好多家鞋廠關門了,具體有多少他也說不清楚。
關于這一點,亞洲鞋業協會的秘書長李鵬知道,因為他們做過實地的調查。李鵬告訴記者,東莞約有1000多家鞋廠,其中約有200多家的鞋廠已經關門,50%以上的鞋廠到內地省份或者國外投資辦鞋廠。而整個廣東有五六千家鞋廠,其中上千家已經倒閉。廣東的鞋業企業中,目前有25%左右到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有50%左右到內地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尚有25%左右的企業目前還處于觀望狀態。
■ 文/記者陸勇
現象:東莞鞋業正在“洗牌”
李鵬說,如果將有3000人以上的工廠看作大型,以下算作中小型的話,那么關門的鞋廠基本上都是中小型的。在東莞200多家關門的鞋廠中,絕大多數是因為老板自己不想做了,“比如常登(鞋廠)的老板是想轉做房地產”。
對此,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王愛虎認為不要光看關閉了多少家鞋廠,要看這個行業是不是發生了內部結構的變化,這有可能意味著行業正在“洗牌”。
而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對此判斷是:東莞鞋業已經站到了新一輪“洗牌”和發展的“入海口”。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博士陶峰認為,淘汰掉一部分小的、競爭力弱的鞋廠,通過競爭保留下實力雄厚的鞋廠,對整個鞋業而言有益處的。
原因:成本上升附加值低
為何會出現鞋廠倒閉和到別處投資,李鵬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整體成本上升。工資就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現之一,東莞制鞋企業2002年的最低月工資標準是450元,現在是690元。而為了招到工人,現在鞋廠的開價基本都在1000元左右,而且“包吃住”,但缺工的問題依然存在。
壓力還來自于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金等。“什么都在漲,訂單的價錢卻一直沒怎么漲,甚至還在下降。”有三家鞋企的柏老板顯得有些激動,他如今正在考慮,到內地去投資新廠。
浩成鞋業董事長朱玉成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關閉的鞋廠主要還是因為管理不專業、鞋廠的財力不夠以及拓展業務能力不強等三方面。”其他如加工貿易等政策的調整、人民幣升值等都是外在的因素。
陶峰對鞋廠倒閉的深層次原因有自己的看法,“企業因為生產要素價格上升而倒閉,其實還是表面的。對東莞鞋廠業來說,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產品的附加值太低”。
隱憂:要警惕產業空心化
由于成本影響,50%的東莞鞋廠選擇了到外地設廠。“一些有實力的鞋廠都在外地買地、建廠,沒有實力的就觀望,條件差的就倒閉。”亞洲鞋業協會的秘書長李鵬這樣描述現在的情形。
李鵬解釋說,“這些鞋廠并非外遷,而是到外地去擴產。”東莞目前還沒有出現有鞋廠整體搬遷到外地的情況。他認為以后東莞的鞋業會是這樣一種情況,“就是研發、貿易、接單留在東莞,工廠在東莞關掉的可能性不大,但會縮小生產規模,然后在外地擴大生產規模”。
厚街鎮鎮長陳仲球也認為,目前轉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而核心的技術研發和采購貿易依然留在東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目前東莞鞋的產量仍占全國1/4左右,占全球的1/10左右,在厚街國際鞋業采購商已超過1000家。
對此,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博士陶峰保持了適度的樂觀:“這種轉移的前景是樂觀的,把產業鏈中的組裝制造環節全部剝離,把東莞作為一個訂單中心、研發中心,作為企業的總部,這有利于東莞鞋業的產業升級。”
他同時提醒,“如果沒有足夠的企業把總部留在這里,沒有足夠的企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這個地方就很有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對東莞而言,這是一個十字路口。
未來:明年更多鞋廠關門?
當眾多東莞鞋廠紛紛到外面投資辦廠的時候,一些先行者已經發現,到外面去“發財”并不容易。
朱玉成在江西的贛州投資了新廠。但他發現,在江西做鞋的半成品還行,但做整套就很難賺錢。“據我了解,到外面投資新鞋廠的企業沒有多少家是盈利的。原因是當地產業鏈不夠完善、配套缺乏以及客戶的支持度不夠等。”
李鵬也察覺到了這種現象,“無論去國外還是內地,并沒有給鞋廠節約多少成本。”根據統計,“只有20%的鞋廠感覺出去還算比較滿意。”他認為,目前沒有一個地方的產業鏈配套會像東莞這樣完善。
到外面不好“發財”,留在東莞日子難過,東莞鞋企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李鵬說,《新勞動合同法》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很大的壓力,“明年還會有更多鞋廠關門。”
陶峰博士認為鞋廠現在的出路只有兩條,要么延伸出去,轉移到勞工成本低的地方去做;要么留在東莞,通過提高運營效率,提高附加值擺脫成本上升的壓力。“當地政府要有耐心做好升級產業配套的工作,升級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的光景”。
記者采訪了解到,無論是鞋企還是行業協會,現在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應對當前的局勢。但他們都有一個大體的方向,那就是提高技術含量、做高端產品、做品牌。“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朱玉成說,“但東莞‘鞋都’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她的基礎很雄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