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近千中小鞋企主動歇業

■無利可圖較弱企業選擇在12月底前主動歇業倒閉,稍有實力的則謀劃外遷。
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在即
新快報訊 (記者 宋菁)即將施行的新《勞動合同法》,正在成為壓垮中小制鞋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亞洲鞋業協會調查顯示,近三個月廣東約有500家制鞋企業歇業倒閉。
這一說法昨日得到廣東多家大型鞋企證實,他們稱,無利可圖的現狀致使實力較弱的企業選擇在12月底前主動歇業倒閉,稍有實力的則正謀劃外遷至越南、印尼。
三個月關閉四五百家鞋廠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該協會的實地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已有大約近千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因各種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外遷其他地區另謀發展。
他稱,在最近的兩三個月時間里,廣東中小型工廠已經關閉了四五百家,僅東莞一地1000余家制鞋企業中就有200-300家已經歇業。
廣東金履鞋業總經理劉坤昨日說,他所接觸到的多家鞋廠就已經宣布在12月31日前關閉,這一主動歇業不同于以往因為債務問題的被動倒閉,“企業看不到未來的利潤,只能做此選擇”。
20%的新增成本
近兩年,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工成本上漲、“民工荒”、“電荒”等諸多負面因素都在擠壓企業利潤空間,政策層面,出口退稅、加工貿易都在不斷調整,包括制鞋企業在內的外貿出口企業一直負重前行。
“2008年1月1日即將付諸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以及兩稅合一,正在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劉坤說,初步測算,上述因素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增加超過20%,而美歐等海外采購商并不接受成本上漲以后的新報價。
無法提價致使企業只能壓減自身的利潤空間,不過現實的情況卻是,整個制鞋業的平均純利潤水平不過5%-8%。不能提價的前提下,再接訂單便意味著虧損。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中小制鞋企選擇主動歇業倒閉。
低附加值產業
逐漸退出廣東
劉坤預計,未來兩年都將是行業洗牌年,估計將有一半以上企業將主動倒閉,退出制鞋業,剩余的企業就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或者遷至東南亞,或者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
廣東另一大型制鞋企業人士昨日說,稍具規模和實力的企業就正在尋找新的加工基地,不少企業主已經趕赴越南、印尼等地考察。他稱,當地的勞工技術能力雖不及中國大陸,但是整體成本卻較內地低了十幾個百分點。
實際上,外遷的并不僅限于制鞋業。隨著《勞動合同法》實施日程的日漸迫近,許多外資企業正在盤點企業的人力資源總量以及企業員工的工齡,并分析新法實施后,將給企業增加的成本。
此前,日本最大的服裝零售商之一的優衣庫 (UNIQLO)宣布,到2009年,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比率從90%減少到60%,同時將在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生產比例提高到30%以上。
一家美泰玩具供貨商昨日也介紹,玩具業暫未呈現制鞋業大規模歇業的情況。這主要由于圣誕節的玩具11月初已經出貨,整個玩具行業正處在淡季,“明年的市場情況還不明朗”。他表示,對明年市場不太看好,預計到明年4、5月左右,整個行業走向會較為清楚。
外經貿系統的一官員昨日說,以制鞋為代表的低附加值的產業逐漸退出廣東是一個趨勢,廣東就這么大個盤子,里面資源也就這么多,如果塞滿了制鞋、紡織、家具、玩具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那么汽車、電子等高新科技產業這些資本密集產業就沒有進入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