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集團進入市場30年成就輝煌
人民網青島12月8日電 (宋學春 喬丕亮) 記者從12月7日雙星集團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從1977年雙星集團低成本擴張開始,雙星集團主動進入市場已滿30年。雙星帶頭人總裁汪海,以中國第一代優秀企業家的超人膽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帶領雙星人創造了企業30年改革進市場的輝煌成就。
目前,雙星擁有鞋類、輪胎、服裝、機械、熱電五大支柱產業、八大行業,橫跨17個領域,擁有6萬名員工,直接或間接養活了幾十萬人,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資產總額從80年代初不足1000萬元,增長到60億元;出口創匯從175萬美元增長到2億美元;二十年間累計上繳利稅30多億元,相當于在沒有向國家伸手要一分錢的情況下,向國家上繳了300多個當年的橡膠九廠;銷售收入從3000萬元增長到100億元。
據了解,雙星是中國制鞋歷史最早的國有企業;是中國制鞋業向輪胎業快速轉型的企業;是中國制造加工業最早創出名牌的企業。雙星的成功依托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的時代背景,是改革開放最早的企業,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同時它又必然具有自己獨特的成功因素。雙星背負著老國企的所有包袱,探索走過了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全過程,實現了民族工業創造名牌的歷史突破。
在發展過程中,雙星繼承傳統優秀的、借鑒外部先進的經驗,創造出自己特色的企業管理原則,形成了雙星獨特的九大系列、3000多條理念的企業文化體系,以及雙星九九管理法、雙星“ABW論”等,提出了新時代的“三民觀”、市場經濟的“矛盾論”和市場經濟“紅又專”的觀點,創造了中國特色的自己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
雙星提出了“創出名牌就是最好的愛國”“名牌是市場經濟的原子彈”、“愛國、愛企、先愛崗”的名牌理論,確立了名牌是企業政治工作的目標和綱,凝聚了人心。汪海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吁“創中國人自己的名牌”。雙星經過創名牌的初級階段、發展階段,進入名牌發展的高級階段。
雙星率先下海進市場,樹立了“市場是企業的最高領導”、“市場是檢驗企業一切工作的標準”的市場意識。在1984年就以企業名義召開新聞發布會和新產品定貨會,進入了市場。自己進大商場、進批發市場、設立自己的駐外經營公司,實施連鎖經營,最早建立了5000多家連鎖店的經營網絡。最早成立了勞動服務公司,二產轉三產,實現了橫跨17個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1977年,雙星組織青年下鄉擴散老產品,超前低成本擴張,短時間內就在山東省內建了13個聯營分廠,經歷了“出城、上山、下鄉”三部曲,締造了大雙星。
雙星革了計劃經濟舊體制、舊機制的命,砸掉了“舊三鐵”(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和“新三鐵”(鐵鎖鏈、鐵欄桿、鐵關系),創造了6萬人的大集團管理人員只有40多人、生產車間沒有車間主任的新體制。上個世紀80年代初,雙星開始招用農民工,提出了“雙星沒有農民工”。
雙星提出了“干出最好的產品質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積德”質量新理念,實行將道德觀念和產品質量相結合的誠信管理新模式,樹立了“人人都是檢查員”、“獎下罰上”、“人品就是產品”的質量管理目標,創造了雙星機械制造180多米的V法造型線最小誤差不超過0.15毫米;魯中公司流水線全部取消質量檢查員的新奇跡。
雙星提出了“設備是不說話的戰友和伙伴”的理念,實現了不說話的生產力和說話的生產力“兩力”的最佳結合,突破了原來設備停產修、過年修、外包修、壞了再修的老方法,實現了 “外國人敢造,雙星人敢改”,創造了60年的老設備10個月不用修的新奇跡;創造了2000多米、落差最高16米的零距離懸浮線自己設計、自己制作安裝的新奇跡。
雙星創造了數字跟蹤卡,創造了資金切塊、“一單一算、一天一算、分段核算、當天出成本”的資金管理新奇跡,創造了原來一條流水線需要200萬元資金現在只用20萬元就能運轉的資金使用效率新記錄。中國第一條高檔鞋流水線和第一雙高檔運動鞋誕生在雙星集團;創建了全國鞋業唯一的國家級技術中心;成就了全國鞋業唯一的國家級出口免驗企業;形成了專業運動鞋產品的系列化;實現了輪胎業從粗放型到品質化的快速轉變;完成了雙星機械從“傻、大、黑、粗”通用設備向“高、精、尖、細”高檔非標產品的轉變,第一個在國內自主研發成功高端鑄造機械設備--大型V法造型線。
雙星提出了“今天不創新,明天就落后,明天不創新,后天就淘汰”、“崗位是市場、競爭在機臺、人人都創新”的理論,創造了“打商戰中創新的人民戰爭”的競爭模式,激發了員工的創新潛能,僅2007年就實現全員創新近4000項,創造效益2億多元。
雙星集團確立了向綜合性制造加工業特大集團邁進的戰略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