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歐盟“反傾銷大棒” 溫州鞋企奮力“突圍”
11月29日電 歐盟在去年10月7日正式對中國鞋企征收16.5%的反傾銷稅后,今年9月份開始又對中國皮鞋“借道”澳門出口歐洲的情況發起反規避調查。根據歐盟相關規定,如果我國出口至歐盟的皮鞋存在經澳門轉運的規避行為,歐委會將對這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其殺傷力不亞于反傾銷調查。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歐盟一波又一波的“反傾銷大棒”重壓,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鞋”出口所面臨的困難不容忽視。如何盡快擺脫這種局面,變被動為主動,是一個緊迫的課題。而溫州鞋企采取的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對中國出口鞋企將是有益的借鑒。
“讓歐盟聽到我們的聲音”
從2006年10月7日開始,歐盟正式對中國皮鞋及童鞋征收為期兩年的16.5%的反傾銷稅。歐洲一些進口商自去年4月歐盟開征臨時關稅后,或要求我國出口企業承擔部分稅率,或逐步縮減在華訂單,轉向印度、印尼、泰國等周邊國家。
每年出口近10億雙鞋的浙江省,最大的出口市場就是歐盟。歐盟的反傾銷政策對浙江鞋企的沖擊巨大。在征收16.5%的反傾銷稅后的第一個月,溫州出口歐盟皮鞋類產品與上年同期相比,數量、貨值分別下降了48.49%和45.90%。
國內不少鞋企紛紛拿起法律武器以維護自身權益。2006年10月23日,中國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溫州奧康集團率先宣布向歐盟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歐盟征收中國制鞋企業16.5%的反傾銷稅不符合歐盟的相關法律。緊接著,溫州泰馬集團、廣東佛山南海金履鞋業有限公司和廣東惠州新生港元鞋業有限公司也相繼宣布上訴。今年1月8日,在歐盟對中國制鞋業進行反傾銷制裁3個月后,奧康聯合溫州泰馬等另外三家上訴企業宣布結盟,成立“反貿易壁壘合作組織”。
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說,中國鞋企如果一味默認、忍讓,兩年后可能會面臨更高額度的反傾銷稅。中國鞋企提起訴訟,就是要讓歐盟聽到中國鞋企抗辯的聲音。他說,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貿易壁壘,逼著企業去學習、去接受挑戰,這是一種成長和蛻變,同時也對行業提高有所促進。
“東方不亮西方亮”
去年以來,在歐盟開征反傾銷稅、中國鞋出口歐洲訂單減少兩成的情況下,溫州鞋商再次把目光收回到中亞市場。
來自新疆各口岸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從新疆口岸出口的鞋類產品價值就達到9.63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中國鞋類出口重地溫州市當年鞋出口量的近一半。
中國鞋從新疆口岸向西出口一直是近年來的一大出口趨勢,但出口額驟增始于兩年前。而早在十幾年前,“溫州制造”就曾通過陸上運輸借道新疆闖中亞,不過,自從開辟了購買能力更強的歐美市場后,溫州商人很快又放棄了這條通道。而最近的跡象表明,溫州鞋商再次將產品大量運抵新疆,他們希望通過這個有著眾多邊貿口岸的西部大通道,找到一條更為安全穩定的銷路。
量降價升,越過障礙
量降價升是溫州鞋越過貿易壁壘障礙的主要法寶。2006年,溫州鞋的出口數量比上年增長了10.41%,但金額比上年增長了26.04%,出口金額的增速明顯高于出口數量。今年前三季度,溫州鞋類產品共出口4.83億雙,平均單價為4.34美元,同比上升7.7%。
溫州皮面鞋出口歐盟量降值升,均價提升,說明出口歐盟皮面鞋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有明顯提高,溫州鞋在擺脫“以量取勝”、“低價競爭”增長方式方面,取得了成效。
中國鞋類產品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進程中,大多采用的是低價競爭策略,產品多集中在低端市場。而當前屢屢發生的對華鞋企的反傾銷行動,往往利用技術壁壘,針對的是技術含量不高的低檔次產品。
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認為,歐盟針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措施,整體上不能阻擋中國鞋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但會對中國鞋業發展產生階段性障礙。在此形勢下,中國企業應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掌握核心技術,創出世界一流品牌,才能占領國際高端市場。
- 上一篇:龍躍等合成革企業獲溫州市知名商標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