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都”里創“陽新鞋匠”勞務品牌
2007-11-24 08:12:32 來源:黃石日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不久前,陽新第一次組織人力、物力就勞務品牌進行了專題調研。11月22日上午,陽新勞動就業局副書記秦傳通跟記者談起此次“溫州之行”稱“收獲頗豐”。
浙江瑪洛斯鞋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產值過億元的大型制鞋廠,公司的行政人事、生產管理兩個部門經理都是陽新人。該公司老總開玩笑地對秦傳通一行說,瑪洛斯的命運掌握在你們兩個陽新人的手上。
“實誠、苦干、厚道,是我們在外鄉立腳的根本。”該公司行政人事部經理、陽新白沙鎮的馬哲旭說。
“我是陽新人!”在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正是這樣一句“陽新人”,從而打開了陽新對外輸出勞務,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市場空間。
溫州, “中國鞋都”,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
溫州現有制鞋廠約4000家,僅陽新在此從事制鞋業的民工就有8萬余人,約占該市制鞋行業從業人員總數的10%,其中約3萬多人就業于“紅蜻蜓”等知名鞋業公司;通過自己創業,當中小型企業“老板”的陽新人約1000人,擔任溫州一些鞋廠的高級管理人員則更多。
不光是浙江溫州,在廣州、深圳、北京也有不少陽新人在制鞋企業爭得了一席之地。陽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縣勞動就業局局長吳高武說,光縣勞動就業局培訓中心三年時間就向廣東中山寶元鞋業輸送2000多名制鞋的技工。現在廣東中山寶元鞋業把培訓基地辦在了陽新。
“帶著闖勁出門,揣著票子回家”。許多打工青年從 “走四方”輸出勞務到“回歸工程”自己創業。陽新城鄉80家制鞋企業,全部是從溫州打工回來的人創辦的,帶動了400多名當地勞動力就業,成為該縣“回歸工程”的一大亮點。
不光是從事制鞋業的人多,陽新還在溫州有“湖北溫州勞務站”(前身為陽新溫州勞務站)為民工撐腰,本地也有40多家公私立培訓機構。
有了一定的規模、知名度、專業技能和專門的服務機構,“溫州之行”之后,陽新的決策者們更堅定了打造“陽新鞋匠”這一勞務品牌的信心和決心。
不信?翻看陽新去年底的黨代會、今年初的人代會的報告,翻看陽新的“十一五”規劃,陽新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中,并沒有把培育品牌勞務列入其中。這說明,缺乏真正有力的組織引導和扶持。
在20余萬人的勞務輸出大軍中,由政府部門組織的不到20%,而熟人介紹、零散自發組織的占80%。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勞動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從事一些簡單勞動或技能低的職業,其比例約占70%。有意識地利用品牌組織勞務的情況比較差。
“陽新鞋匠”本身還不能真正發揮品牌效應,這體現在經營規模小、商業環境差,流動性強、穩定性差、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形成一定的產業鏈和集聚優勢。大冶殷祖的“園林古建”勞務品牌集結了3.6萬多人,人均年收入4.5萬元,而陽新比較典型的是,就業于廣東中山寶元鞋業的近2000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萬元。
參與“溫州之行”的陽新縣志辦公室曾祥應說,規模小的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市場開拓不夠、科技含量低造成的。
石尊華,是陽新人在溫州創業中的一個代表,1994年到溫州鞋廠打工,學會了全套生產技術和管理本領。2003年獨資創辦了“石磊鞋業制幫廠”,從事來料加工。石尊華跟曾祥應算了一筆賬:一雙價值80元的皮鞋有107套加工程序,實際有利潤30元錢左右,來料加工,一雙皮鞋的利潤只能賺3-5元錢左右。石尊華苦笑地對曾祥應說:“我這一身‘武功’(本事。陽新土話)算是廢了。”
在陽新城鄉的一些制鞋企業來看,人員多則10人,少則幾個人不等,并且以后者居多。產品盡管經久耐用而且價格合理,但還沒有注冊自己的商標。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目前陽新提出的“陽新鞋匠”這個勞務品牌還只是停留在浮淺的層次上,可以說僅僅是打出了一個名號而已,尚缺少實質內涵。
在吳高武看來,11月7日-8日在河南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就業論壇暨全國勞務品牌展示交流會”對其影響頗深,交流會上勞務輸入地就向“湖北刺繡女”、“川妹子家政”等這些品牌頻頻伸出的“橄欖枝”,搶著下訂單的場景羨慕不已。
吳高武對本報記者說,為什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打著這些品牌就業的農民工,意味著經過系統、良好的職業培訓,有一定的特長和技術,意味著服務承諾與服務價值。
讓勞務品牌帶動勞務經濟;讓人力資源變成人力之本。在當前如火如荼的勞務經濟大潮中,合力鍛造“陽新鞋匠”勞務品牌已成為陽新的當務之急。
浙江瑪洛斯鞋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產值過億元的大型制鞋廠,公司的行政人事、生產管理兩個部門經理都是陽新人。該公司老總開玩笑地對秦傳通一行說,瑪洛斯的命運掌握在你們兩個陽新人的手上。
“實誠、苦干、厚道,是我們在外鄉立腳的根本。”該公司行政人事部經理、陽新白沙鎮的馬哲旭說。
“我是陽新人!”在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正是這樣一句“陽新人”,從而打開了陽新對外輸出勞務,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市場空間。
溫州, “中國鞋都”,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
溫州現有制鞋廠約4000家,僅陽新在此從事制鞋業的民工就有8萬余人,約占該市制鞋行業從業人員總數的10%,其中約3萬多人就業于“紅蜻蜓”等知名鞋業公司;通過自己創業,當中小型企業“老板”的陽新人約1000人,擔任溫州一些鞋廠的高級管理人員則更多。
不光是浙江溫州,在廣州、深圳、北京也有不少陽新人在制鞋企業爭得了一席之地。陽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縣勞動就業局局長吳高武說,光縣勞動就業局培訓中心三年時間就向廣東中山寶元鞋業輸送2000多名制鞋的技工。現在廣東中山寶元鞋業把培訓基地辦在了陽新。
“帶著闖勁出門,揣著票子回家”。許多打工青年從 “走四方”輸出勞務到“回歸工程”自己創業。陽新城鄉80家制鞋企業,全部是從溫州打工回來的人創辦的,帶動了400多名當地勞動力就業,成為該縣“回歸工程”的一大亮點。
不光是從事制鞋業的人多,陽新還在溫州有“湖北溫州勞務站”(前身為陽新溫州勞務站)為民工撐腰,本地也有40多家公私立培訓機構。
有了一定的規模、知名度、專業技能和專門的服務機構,“溫州之行”之后,陽新的決策者們更堅定了打造“陽新鞋匠”這一勞務品牌的信心和決心。
不信?翻看陽新去年底的黨代會、今年初的人代會的報告,翻看陽新的“十一五”規劃,陽新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中,并沒有把培育品牌勞務列入其中。這說明,缺乏真正有力的組織引導和扶持。
在20余萬人的勞務輸出大軍中,由政府部門組織的不到20%,而熟人介紹、零散自發組織的占80%。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勞動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從事一些簡單勞動或技能低的職業,其比例約占70%。有意識地利用品牌組織勞務的情況比較差。
“陽新鞋匠”本身還不能真正發揮品牌效應,這體現在經營規模小、商業環境差,流動性強、穩定性差、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形成一定的產業鏈和集聚優勢。大冶殷祖的“園林古建”勞務品牌集結了3.6萬多人,人均年收入4.5萬元,而陽新比較典型的是,就業于廣東中山寶元鞋業的近2000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萬元。
參與“溫州之行”的陽新縣志辦公室曾祥應說,規模小的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市場開拓不夠、科技含量低造成的。
石尊華,是陽新人在溫州創業中的一個代表,1994年到溫州鞋廠打工,學會了全套生產技術和管理本領。2003年獨資創辦了“石磊鞋業制幫廠”,從事來料加工。石尊華跟曾祥應算了一筆賬:一雙價值80元的皮鞋有107套加工程序,實際有利潤30元錢左右,來料加工,一雙皮鞋的利潤只能賺3-5元錢左右。石尊華苦笑地對曾祥應說:“我這一身‘武功’(本事。陽新土話)算是廢了。”
在陽新城鄉的一些制鞋企業來看,人員多則10人,少則幾個人不等,并且以后者居多。產品盡管經久耐用而且價格合理,但還沒有注冊自己的商標。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目前陽新提出的“陽新鞋匠”這個勞務品牌還只是停留在浮淺的層次上,可以說僅僅是打出了一個名號而已,尚缺少實質內涵。
在吳高武看來,11月7日-8日在河南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就業論壇暨全國勞務品牌展示交流會”對其影響頗深,交流會上勞務輸入地就向“湖北刺繡女”、“川妹子家政”等這些品牌頻頻伸出的“橄欖枝”,搶著下訂單的場景羨慕不已。
吳高武對本報記者說,為什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打著這些品牌就業的農民工,意味著經過系統、良好的職業培訓,有一定的特長和技術,意味著服務承諾與服務價值。
讓勞務品牌帶動勞務經濟;讓人力資源變成人力之本。在當前如火如荼的勞務經濟大潮中,合力鍛造“陽新鞋匠”勞務品牌已成為陽新的當務之急。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