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四大戰略 舞動鞋業龍頭
2006年4月12日,原吉隆、黃埠、鹽洲三鎮正式合并為吉隆鎮,吉隆鎮這個素有“中國女鞋生產基地”和“廣東省女鞋名城”之稱的鄉鎮,開始步入全新的發展軌道。三鎮合一,帶來的不僅僅是行政區域上的擴張,更是社會資源上的整合和集中,這個在合并前就有著以鞋業生產為支柱產業的經濟強鎮,通過調整,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一個充滿活力,魅力四射的新吉隆在惠州的版圖上呼之欲出。
品牌戰略:加大宣傳力度,組織企業參評參展提高品牌知名度
吉隆鎮委、鎮政府從本地實際出發,大力扶持鞋業發展,實施品牌戰略,鼓勵企業多渠道招聘專家、技術人才,引導企業走出去,打造企業品牌和鞋產品品牌,擴大鞋產品國內外市場份額。同時,他們還引導并組織鞋企業參與各級各類品牌評選工作。通過邀請權威媒體進行宣傳推介,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有影響的會展等形式全方位宣傳吉隆鎮,提升吉隆鎮鞋業的知名度。
通過一系列的舉措,目前該鎮已擁有市知名商標20個,省著名商標14個,廣東省名牌產品4個。3家企業的鞋品被評為“廣東省皮革行業特色品牌”,17家企業被評為“市民營企業100強”,27家企業被評為“縣民營企業50強”。今年更實現了“國家免檢產品”零的突破,裕順鞋業公司的“芭浪迪”和天鵝星鞋業公司的“卡萊莉爾”獲得了“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共有7家企業的產品通過了“國家免檢產品”的初審。
創新戰略:建立信息平臺,以制度創新帶動技術和營銷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該鎮以惠東縣“鞋業技術應用示范”項目被國家科技部核定為2007年度“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為契機,以省信息產業廳在該鎮建立信息化試點為依托,大力創建鞋業集群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和鞋業信息數據庫。鼓勵企業大膽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增強產品競爭力。
與此同時,他們還積極實施制度創新,推進企業做強做大。目前,全鎮有100多家企業建成現代化廠房,有2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鞋產品合格率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80%提高到現在的99%以上。
在營銷創新方面,他們鼓勵企業推行網上營銷、設立專賣店等多種營銷方式拓展國內外市場,鼓勵更多企業爭取自營進出口權,大膽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制鞋企業在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及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建立專賣店、辦事處3500多個,擁有8000多人的營銷隊伍,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非洲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鎮還成立了鞋產品和鞋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及研發中心,主要負責鞋品的質量檢驗,鞋品的出口檢查,鞋產品研發以及利用高科技進行制鞋技術改造等工作,目前,各項設備已基本準備就緒,人員已配齊,將很快投入運作。
集群戰略:引導制鞋企業向鞋業經濟園區集中,增強聚集效應
集群發展戰略是吉隆鎮鞋業發展的又一柄利劍。該鎮有計劃、有步驟地抓好東洲洋、埔仔、石湖頭、小溪洋、龜山洋、壆頭洋、海濱、葫蘆嶺等鞋業經濟園區的建設力度,鼓勵引導制鞋企業向鞋業經濟園區集中,逐步改變了企業分散和無序發展的狀況。
目前,壆頭洋、龜山洋、葫蘆嶺和海濱4大園區已投入3億多元,用于園區“三通一平”、排污設施、綠化等相關工程建設。東洲洋、埔仔、石湖頭、小溪洋等鞋業園區也正在抓緊規劃建設中。同時,他們還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強弱聯合,組建集團公司,通過整合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增強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
配套戰略:積極推進鞋材生產基地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
實施配套產業發展戰略,是惠東鞋業發展關鍵性的一步。通過這一戰略,目前吉隆女鞋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鞋業產業鏈,具有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鞋產品從設計、原材料組織、模具加工、成型組裝等工序均在制鞋工業園完成。但仍存在原材料資產缺失,產業鏈銜接不暢的問題。為此,吉隆鎮著重抓好近期規劃3000畝,遠期規劃6000畝的鞋材生產基地建設,并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各地鞋材企業落戶吉隆,逐步形成鞋材產業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