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廠浴火 鞋城莆田期待重生
“10·21”一場大火,“鞋城”福建莆田付出的代價是37死19傷。
此次失火的鞋廠是當地最普遍的“三合一”(吃、住、工混合)性質的制鞋工廠,雖然火災原因還沒定論,但“三合一”被認為是釀成此次悲劇的關鍵因素。
類似的“三合一”作坊在莆田遍地都是。一直以來,制鞋業是莆田的傳統支柱產業,其年產值在去年占該市GDP總量的近1/3。但與此同時,莆田鞋業至今仍處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初級代工階段。
相比較而言,近鄰晉江的制鞋業起步雖然晚于莆田,但現已發展成為“品牌之都”。而莆田眾多的“三合一”作坊已淪為晉江部分鞋企的代工“車間”。
火
10月21日晚9時50分,還有10分鐘就要下班了,但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飛達鞋面加工廠的37名工人卻沒能等到這一刻。一場大火令他們突然罹難,同時還有19人受傷。
10月23日,本報記者在事發現場看到,失火的是一棟5層高的民宅,2、3層部位尚余大量火燒過的黑色痕跡。據一名當晚因請假而幸免于難的該作坊員工介紹,飛達加工廠就設在這棟民宅內,1層放貨料,2、3層是車間,4層以上是食堂和員工宿舍。事發之前,數十名員工正在趕制一批貨物。
飛達加工廠,這是莆田當地最典型的吃、住、工混合的“三合一”加工廠所。據莆田官方介紹,飛達同時還屬于無證生產,2004年曾被取締。
上世紀80年代初,由于靠近臺灣,莆田近水樓臺,吸引了大量臺商來此創辦制鞋廠,給國內外很多品牌鞋代工。之后,日漸紅火的制鞋業一直是莆田的傳統支柱產業,80、90年代,莆田還一度被稱為“鞋城”。
臺資廠里培養出許多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于是本地鞋廠和加工作坊逐漸發展起來,產業規模日漸龐大。2006年,莆田全市GDP總量約為422.6億元,其中制鞋業就貢獻了138.8億元,占比約1/3。
飛達加工廠經營者黃淑濱,業主陳宗飛是其丈夫,目前,兩人已被刑拘。據當地人介紹,陳宗飛以前在某大型鞋廠工作過,后來攢下一筆錢自己辦了這個工廠。
2004年飛達加工廠被取締之后,陳宗飛在去年9月以128萬元買下笏石鎮北埔村北埔新街的這棟民房,開辟為加工作坊。該作坊日常有工人約120人,在當地同類個體戶中屬于“大廠”。
23日,就在距離飛達加工廠百米開外的另一條街上,一家正在開工的小型加工廠的招牌被取了下來,放在一條小巷的角落里。
像這樣的“三合一”作坊,在莆田市到底有多少個,莆田市經貿委運行科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小廠太多了,沒辦法統計出來”。
來自晉江某鞋企的老鄭,剛剛和助手運了一批工料到上述工廠加工。2000年以來,他就一直在莆田聯系代工業務。據他介紹,像飛達這樣的作坊式工廠,在莆田有1000多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
而他們公司現在基本都將代工業務交給莆田做,然后貼上公司自己的牌子出口。老鄭認為,雖然晉江鞋業晚于莆田,但是現在比莆田好多了,兩地已經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路
晉江距離莆田直線距離不過百公里,80年代初,莆田鞋業紅火起來的時候,晉江也開始做鞋。
如今,成為縣級市才15年的晉江,去年鞋業總產值近200億元,超過莆田。更重要的是,晉江鞋業現有中國名牌12個,占全國同類產品中國名牌數的80%。當 “安踏”、“特步”、“361度”等晉江鞋叫響全國的時候,莆田183個上規模的鞋企當中,才出了“沃特”這一個中國名牌的獨苗。
與20余年前相比,莆田鞋業的規模雖然日漸擴大,但產業結構卻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當初由臺資廠肇始的“來料加工”模式延用至今。所不同的是,過去莆田鞋企為外國品牌做代工,如今是在為鄰居晉江的品牌做代工。
“莆田還停留在貼牌加工、造假的階段。”中國皮革和制鞋研究院駐泉州辦事處的張主任說。她介紹,代工不用做推廣,無需投放大量廣告,也不用擔心原料,因此受到莆田大大小小鞋企的歡迎。
而晉江市政府辦公室經濟科一位方姓工作人員告訴本報,晉江鞋業一開始就想打品牌。事實上,1983年,耐克的代工工廠當初曾設在晉江,但其后不久即搬往莆田。“晉江人在耐克的廠里學了技術之后就不干了,出來做自己的牌子。”該位工作人員說。
他表示,“莆田現在就是賣產品,而我們賣的是品牌。”譬如安踏,1999年花1000萬元請乒乓球明星孔令輝做廣告,打響了晉江鞋業創品牌的第一槍。近年來,晉江為鼓勵企業創名牌,更明確指出獲“中國名牌”企業將直接獲獎勵200萬元。
莆田在制鞋業上走了另外一條道路,耐克的代工廠一直扎根在莆田,莆田荔豐公司等鞋企是耐克在華的知名代工廠。一些大大小小類似飛達的個體工商戶也蜂擁而起,一時間幾乎家家戶戶做鞋子。一雙莆田代工的耐克鞋國內成本約80元人民幣,經耐克公司一轉手,卻是80美元。
豐厚的利潤被品牌廠商賺取,類似飛達這樣的代工企業僅分得很少的一部分。在此情況下,工廠主一面拼命招工人,搶訂單,一面又舍不得擴大廠房,規范生產,改善工作環境。
由于代工工廠太多,大量用工,政府監管也就力不從心。2004年被取締之后,飛達加工廠換個地方又重新開張。在笏石鎮的主干道上,本報記者看到,這個“無證”作坊的招牌高高掛起,特別惹眼。
與晉江市政府積極扶持鞋業發展不同的是,鞋業規模同樣很大的莆田市,卻長期缺乏對鞋業的整體規劃和引導。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訪莆田市經貿委等多個部門,始終無法獲得有關莆田鞋業發展的年度統計與分析等資料。上述莆田市經貿委運行科工作人員表示,從來沒有見到過有這樣的一份統計分析資料。
警
事實上,莆田鞋企等部分行業正在面臨一場考驗。
今年前8個月,莆田制鞋業產值112.88億元,增速放緩。作為省重點企業的荔豐鞋業,由于訂單減少、價格下降等原因,產值減少超過1.58億元。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該市保蘭德鞋業公司、奧力仕鞋服公司等大型企業上。
目前,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價格上升、國外反傾銷等因素不斷集中爆發,令習慣于代工制的莆田鞋服等企業進退兩難。而出路似乎只有走晉江的老路,創自己的品牌。
“我們已經打了一個報告給市經貿委,下一步會有一系列的動作。”莆田市今年6月剛成立的鞋業協會會長蔡金輝對本報表示。
對于創品牌,蔡金輝也許是最熱心最迫切的一個。他的莆田華豐鞋業公司擁有莆田惟一的“中國名牌”沃特。
他承認,莆田“三合一”工廠過多過濫了,“10·21”火災的發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表示,其實就在火災發生之前,協會本來已經準備聯合工商、質監等部門進行聯合整頓。
整頓的目的是,把一些“三合一”、無證生產以及生產低劣產品的工廠“打掉”。而具體的目標是,將莆田30%的這類鞋企“處理掉”,另外扶持30%的鞋企創品牌,帶動另外40%的鞋企發展。
但是,他也承認,現在創品牌很困難,“現在做廣告投入1個億,不一定抵得上過去的1000萬。”
而在晉江,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不斷外遷。“像做鞋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越來越難做,過去就靠賺時間的錢,強迫工人加班加點,現在不讓這么干了,工人工資又越來越高。”老鄭說。
因此,晉江的品牌廠商索性將莆田的大小工廠作為“車間”,將這方面的成本壓力轉嫁。
在笏石鎮,一個小型的“三合一”加工廠內,一名新來2個多月的女工告訴本報記者,平常從早到晚一般工作12個小時,一般都是在晚上10點鐘下班。如果她成為熟練工之后,每個月最多可以拿到1500元。
與晉江外來工多不同,莆田本地人在作坊做工的也相當多。在飛達火災中死去的工人中,據稱大部分是本地人。在取締小作坊和解決就業之間,政府往往陷入兩難境地。
笏石鎮“10·21”火災現場,火燼未冷。附近的那家加工廠內,那位新來的女工一邊麻利地重復著簡單勞作,一邊滿不在乎地說:“失火嘛,沒什么好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