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軟件人才外輸拓寬就業新渠道
8月6日,曾慶佳等六名北大青鳥深圳中青培訓中心的學員登上了從香港飛往柬埔寨首都金邊的航班。作為新加坡東日集團的員工,他們前往柬埔寨為當地企業提供IT技術支持。盡管還處于試用期,但是他們的月薪已經達到了1200至1300美元。
同樣,國內IT人才服務機構東方標準提供的材料顯示,由于日本對從事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實用型軟件工程師的需求長期居高不下,東方標準國際軟件工程師(嵌入式Linux/日語)培訓班的學員還沒結業,便已被多家日本軟件企業搶先高薪“預訂”。
據悉,人才是軟件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全球軟件人才存在大量缺口,歐美、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均面臨著軟件人才的短缺問題。那么,國內IT人才緣何受青睞?東日集團柬埔寨項目負責人伍熾宏表示,相比較于發達國家,在中國招聘到的同等技術水平的工作人員的人工成本可以相對下降。除了成本的考慮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看重北大青鳥的IT培訓實力以及學員學習能力強、接受快的優勢。花同樣甚至更少的成本,就可以招收到與發達國家同等技術水平的員工。
我國海外高科技勞務人員僅占世界總量1%
據外交部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球各國的外籍勞工達8090萬人,跨國流動勞務人員約為3000至3500萬人次,并且有現象表明跨國勞動力流量在逐年增長。另外,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全球勞務需求行業也不斷發生變化,計算機軟件和硬件、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等朝陽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并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建筑、紡織、土木工程等產業,成為新世紀的主流。龐大的人才需求對于經濟相對落后、人口增長較快、勞動力價格便宜且嚴重過剩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機會:既能解決國內就業問題,又能為國家賺取大量的外匯收入。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就開始發展勞務輸出業務,經過20多年的發展,勞務輸出業務的合作范圍已擴展到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與印度等勞務輸出水平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據外交部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外派高科技勞務總人數大約為20萬至30萬人左右,僅占全球年跨國高科技勞務總人數的1%。除此以外,我國勞務輸出的產業結構也以制造、建筑、農林牧漁等傳統產業為主,落后于世界人才需求的更新速度。即便如此,世界各國仍看好中國勞務輸出市場的發展潛力,尤其是中國IT人才的輸出市場。
中國IT人才
輸出恰逢良機
受經濟增長放緩、人口增長放慢(甚至負增長)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很多發達國家的勞動力供給逐步減少,這將很大程度上制約IT產業的發展。北大青鳥CEO楊明告訴記者,因為IT產業是一個勞力和智力密集型的產業,產業自身的特殊性決定比傳統產業更加依賴人力資源,人員規模往往對產業規模起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發達國家的IT產業的持續升級,他們對國外IT人才的依賴性也不斷加大。另外,勞動力供不應求也使其成本不斷攀升,壓縮IT產業的利潤空間。以美國為例,2006年IT行業的年平均薪酬為80006美元,比2005年上漲4.74%,是美國薪水第三高的行業。在人才的嚴重短缺和成本持續上漲問題的共同作用下,發達國家不得不放寬移民管制,大力引進國外IT人才,希望以人才的持續供給抑制IT從業者薪酬的不斷飆升。而海外IT人才外輸,無論是薪資水平,還是發展前景,都遠遠優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員輸出。在美國,IT從業者的月平均薪酬為6000至7000美元;在新加坡,IT工程師月薪達到2100至2700新幣(折合人民幣約1至1.35萬);在日本,IT專業技術人員的月薪為25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2萬元)。
有專家預測,在未來五到十年間,IT人才很可能成為我國勞務人才輸出的新生力量,同時中國也將成為全球IT人才的重要輸出渠道。北大青鳥APTECH北京佳音旗艦培訓中心總經理張佳音表示,從2003年開始,海外用人單位的訂單逐年增加。2007年已經出現排隊等人的現象了。
國內職業培訓
備受青睞
目前,中國的IT人才培養速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及同類競爭對手的水平。以IT人才中需求量最大的軟件工程師為例,我國每年培養的軟件工程師就達160萬人,是印度的4.6倍、英國的109倍。能夠在短時間內培養如此之多的IT人才,一方面依賴各大高校的培養,另一方面依靠IT職業教育的培訓。
雖然同樣是培養IT人才,但這兩種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高校更注重對人才的理論培養,老師多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最多3比1。”某高校數據庫課程老師如是說。這種培養模式的好處是學生的理論基礎扎實,邏輯思維力強,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首先,培養周期長,IT產業發展迅速帶來了知識飛速更新,學生要經過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即使如此,畢業時其知識水平仍然與產業發展脫節;其次,學生的動手能力差,進入職場后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適應崗位,在工作中彌補實踐能力的空白。
東日集團柬埔寨負責人伍熾宏表示,曾經嘗試過從中國的高校找一些員工,但后來發現高校的畢業生理論基礎很扎實,但動手能力距企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而北大青鳥的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很強,在企業很快能發揮作用。
實用、實際、實踐,正是國內職業培訓機構的優勢。北京青鳥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CEO楊明介紹,IT職業教育側重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訓。北大青鳥采取理論學習與上機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的配比是1比1,克服了學歷教育存在的知識更新慢、重視理論、缺少實踐的弊端。因此,北大青鳥從一開始就把教育培訓的對象定位為“軟件藍領”,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訓門檻與培訓周期。據悉,北大青鳥的學員以高中和大專生為主,培訓周期最長不超過2年。此次前往柬埔寨工作的學員中70%以上就是高中和大專水平。
國際IT人才需求旺盛,同類競爭者成本上升以及國內IT人才培養渠道多樣為我國IT人才輸出創造了發展的良機。與此同時,我國IT產業自身發展存在著人才缺口大、綜合素質低、產業規模小等問題。其中,人才缺口是最嚴重的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IT行業人才缺口超過100萬人,自給自足尚不能實現,向國外輸出人才就更加困難。有專家甚至斷言,目前我國可能無法實現IT人才的大規模輸出。但是,隨著國內軟件自主研發的發展以及國內IT企業的海外拓展,我國的高科技勞務輸出市場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向國外先進水平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