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股冷淡” 溫州民營鞋企自覺轉型
資本市場的巨大魔力,開始刺激著溫州民企的上市熱情。據溫州網報道,截至9今月中旬,溫州有上市意向的民營企業有100多家,溫州市規劃:2009與2010兩年內,確保溫州30家企業實現境內外上市,65家以上企業進入上市輔導。資本市場上,溫州民企正在醞釀“溫州板塊”。
這則報道讓人感慨頗多。溫州民營企業中皮革、服裝等輕工行業所占比重較高,融資渠道一直非常發達便捷,大額的錢款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到賬,足以解決企業的資金需求。這種“資本充足”,曾經致使溫州民企的上市意愿一直維持在很低水準,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溫州全市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毗鄰的杭州有四十多家上市公司,紹興有二十家上市公司。溫州民企對股市的疏遠,一度被譏為“股冷淡”。
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華峰氨綸、瑞立集團、華儀電氣、報喜鳥4家溫州民企已完成上市。從敬而遠之的“股冷淡”,到以井噴式的熱情去擁抱股市,溫州民企對證券市場的“前倨后恭”,不僅僅意味著當地眾多民營企業家資本意識的覺醒,更揭示了這些企業在內、外部競爭形勢下,作出了從實體經濟向資本經濟自覺轉型的集體抉擇。這一轉型的意義之重大,怎么形容都不為過。
眾所周知,溫州民營經濟既有其獨特的優勢,也有其“成長中的煩惱”,尤其是經濟結構“低、小、散”的問題,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和可持續發展。正如溫州鞋業大王、“奧康”掌門人王振滔所言:“現在的競爭已經不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而是‘獅子吃老虎’了。”國內的另一鞋業大鱷“百麗”集團在香港上市后,市值突破七百億港元,百麗一舉步入世界十大鞋商之列。另一鞋企“安踏”在港上市后,市值規模也達到兩百多億港元。可以斷言,資本市場給“百麗”、“安踏”帶來的狂飆式增長,深深地觸動了“奧康”式的溫州民企借力資本市場只爭朝夕、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危機感。在這個追求速度的時代,溫州民企開始重視資本的力量,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兩種方式并用,正是經濟發展主體創業創新、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和生動實踐。
同時必須意識到,上市并不是為了‘圈錢’,眾多溫州民企越來越主動地進入資本市場,進行有效的資本運作,其根本目的是把企業做大做強,是把眾多資源聚集起來。上市意味著“受人管”,意味著不再只是自己和親友說了算,這難免會讓公司創業者意犯躊躇。然而“受人管”本身卻是一種珍貴的監督約束機制和激勵力量,與此相呼應的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規范企業運作、共鑄企業愿景,將使一大批企業突破發展瓶頸,打開更為遼闊的天地。我們有理由相信,從家庭小作坊起步和壯大起來的溫州民企,在資本市場的鍛造下,當中的佼佼者,必將涌現出完成產業整合使命、承擔企業公民責任的“偉大企業”。
結合企業的“轉型自覺”,政府的有效引導和高效服務如何與之“無縫對接”?溫州民企的“上市潮”,也對當地政府部門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們欣喜地看到,職能部門已經有所作為:溫州有專門的“上市辦”,溫州發改委對民企上市的數量、規模、進程都作了合理的規劃。事實上,民企上市,不只是公司本身需要“輔導”,地方政府也要“應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