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海歸"的鞋子
一雙“海歸”的鞋子
命運就是喜歡捉弄人,有時候連物都沒放過。
這雙鞋子,沒有半推半就,也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只在不知所謂的狀態中成為浩浩蕩蕩、曾經風光無限的“海歸派”的員。從東莞陸路到深圳的港口,不過幾十分鐘,從深圳的港口海運到山姆大叔的樓下,不外是大半個月,甚至更短,再空運到邊月亮都在享受的加拿大,也只是一個多小時,最后又迷迷糊糊地被搬回東莞,安置于超市運動專賣店貨架的最惹眼之處,而且高高在上貨架的最頂層,真如站在泰山之上,一覽眾山小,有點高處不勝寒。
從“土鱉”到“海歸”的轉變,一步到位,甚至沒有成本的投入,身價卻從人民幣75美元轉到75美元,數字不變,只是單位由人民幣換成美元,價值也番了好幾番。沒有經過任何加工或修飾,就僅從東莞出去轉一圈,曬下西方的太陽,以“進口”的名義再回到原地,價值就能創紀錄的鞋子尚能實現質的飛躍,人更不會落后于物,“海歸”這一詞也是因“海外歸來一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風生水起。
對中國來說,“海歸”這種曾經稀缺無比的資源,以“精英”的名義占領企業甚至行政部門的高端位置好長一段時間,三個指標為他們的標志:月薪少于10000元的工作不做、遠離市中心的寫字樓不去和生活上不是名牌的不用。這些高收入的工作和高水準的生活,剎時間,在激發從未出過國門的“土鱉”們努力向上的同時,也引起他們的嫉妒和自慚形穢:原來哈佛、劍橋這些大學批發出來的MBA的附加值如此的高,進口與國產就是不同!
當一部分“海歸”的前腳剛回來,又有一拔“土鱉”們后腳探出去,“海歸”這支軍隊便日益龐大,產品也一步步成為“大眾化”、“平民化”產品,在出去與歸來之間,“海歸”正如鯉魚躍龍門,熱鬧非凡,只是夾帶著不少贗品回來,水平也大打節扣,證明其身份和價值的僅憑全英文印刷的畢業證。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時代,僧多粥少,“海歸”的隊伍漸成“海待”。以至有人不厚道地嘲笑:如果中關村的一堵墻倒下來,壓死十個人當中,至少有三個是“海歸”。
這雙鞋子成為“海歸”也有一段時間了,為了適應中國的國情,價值的單位又從“美元”轉成“人民幣”,當然數字也是以7.8的匯率進行折算。
在新鮮感過后,這雙鞋子開始深感壓力,因為顧客每次都是打聽下價格,就沒有下文了,自己的價值也只是停留在“有價沒市”的空殼中。再加上由于粉塵的沾身,“身材”日益臃腫,還有一些顧客的指甲不小心,給光鮮的“皮膚”多了幾道深深的口子,身價極可能就如股市的熊市,不停地貶值,最后的命運自然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海待”,一文不值是最終的下場。
日復一是,太陽與月亮在白天與晝夜之間,不斷地輪回和交替,這雙鞋子已經完全接受“海待”的命運了,只期望顧客在小心點,不再為自己的傷疤再添“新痕”了。因為,經過自己仔細的觀察,壓根兒在這里就沒有人有那么大的腳,穿得起這雙48碼的鞋子!
真是造物弄人啊!這雙“海歸”的鞋子每天都在嘆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