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面臨轉型十字路口
我國最大的鞋業展會之一——“2007中國國際鞋類展”于9月5日至7日在上海舉行。作為國內鞋業龍頭的廣東,包括廣東惠東在內的眾多鞋業特色生產區域此次組團參展。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廣東制鞋業鞋的年產量近40億雙,年出口量近30億雙,牢牢占據著中國鞋類產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廣東省皮革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歐盟反傾銷大棒下,廣東鞋業將通過參展進行形象重塑,注重品牌發展。
據了解,本屆中國國際鞋類展的陣容可謂鼎盛,如廣東惠東、浙江溫州、成都武侯、重慶璧山和江蘇江都等鞋業特色生產區域均組團亮相,溫州、成都和廣東惠東時尚的女鞋成為展會的一大亮點。業內人士分析,會展正逐漸成為中國鞋業的重要戰場,中國國際鞋類展的盛況給鞋業發出了一個正面信號。
在該展會上,記者注意到,因貿易摩擦引發的中國鞋業困境,成為參會代表和嘉賓熱議的話題。記者了解到,中國鞋業年產各類鞋100多億雙,2006年出口78億雙,成為世界最大的鞋類生產和出口國。2007年上半年,我國出口鞋44億雙,金額達120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2.3%和17.2%。
盡管產量巨大,但中國鞋業卻承受檔次低、價格低之苦,正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據統計,2006年中國鞋出口金額為218億美元,平均單價僅為2.8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國鞋出口平均單價甚至還略有下降。
參展的廣東商家普遍表示,依靠為國際品牌進行“貼牌”的出口加工模式弊端已顯,低價競爭的格局更使企業雪上加霜。未來的“洗牌”不可避免,制鞋產業面臨著重新開拓市場、轉變經營模式的巨大壓力。
專家認為,目前制鞋業已經涌現出了一批有規模和經濟基礎的企業。這些企業應該打造自主品牌,構建自己的銷售渠道,投入資金進行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走品牌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