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威通信擱淺非競爭市場
北京信威通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威)從成立的1995年就獲得了“藍海身份證”。
用藍海戰略理論來說,信威拓展了一個非競爭市場空間—— 就是融合了智能天線、上行同步、軟件無線電等世界通信領域最前沿技術的SCDMA。
因為需要大量的資本資源,信威急迫需要企業獨立上市,但卻未能如愿。人們懷疑作為大股東的大唐是否因為自己的TD-SCDMA大藍海戰略而忽略了信威。拋開認證未獲證監會通過,信威遭遇的藍海滑鐵盧不全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和控股公司大唐的藍海戰略相左。因為信威如果成功上市,對大唐集團的產業布局將產生微妙牽引。
切入藍海
有了高新技術的突破僅僅是第一步。怎樣把高新技術應用于市場是信威藍海戰略面臨的挑戰。
起初,出于規避市場風險的考慮,國內大多數電信運營商都不愿意采用像SCDMA這樣未經驗證的新技術。讓信威最終絕路逢生的是大慶油田的專網項目。其實,當時的大慶油田已經有了GSM系統,出于對民族自主品牌的支持而選用了SCDMA技術。2003年底,四川網絡通信公司決定采用SCDMA系統,100萬用戶已經證明SCDMA能夠經得起大規模業務應用的考驗。信威此前已獲得總額為20億元的訂單,而信息產業部聯合電信運營商已經全面推行其下鄉的“村村通”工程。從2002年起信威開始實現真正盈利,年產值達10億元,利潤2億元,增長速度超過100%.。
微妙命運
大唐集團旗下的大唐電信做的是TD-SCDMA,其標準提出不經過2.5代的中間環節,直接向3G過渡,這比SCDMA技術上更為先進。而信威卻堅決認為SCDMA才是他鎖定的藍海目標,并且立志行到底,于是大小藍海戰略之間的內部矛盾就此展開。
信威希望通過IPO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擴張產能。而大唐卻另有考慮,希望將這塊優質資產塞入困境中的大唐電信,以改變后者基本面。這一舉措遭到信威各股東的強烈反對。更甚的是,原來為扶持SCDMA產業的發展,國家開發銀行啟動的對SCDMA產業技術援助貸款和項目貸款如今被凍結。
在TD-SCDMA研發最緊迫的時候,由于當時信威內部管理層波動較大,市場對于SCDMA有待接受,于是大唐抽調了信威的技術骨干支援TD-SCDMA,直接導致了SCDMA的發展緩慢。大唐三罷信威總裁陳衛,更客觀上制約了信威的藍海戰略的實施。
失敗教訓
很多人認為只要有了市場邊界、價值創新,并且進入無人競爭的市場中,一定會開辟藍色前景,但是來自于集團內部關于戰略的劇烈爭議和反對,甚至“一票否定”,就能讓藍海計劃擱淺。
- 上一篇:迪斯尼的10個頂級奢侈誘惑
- 下一篇:職場風范:讓競爭對手成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