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出口轉內銷需破三道障礙
幾美元的一件衣服或一雙鞋子,貼上國際品牌后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可以立刻翻幾倍。然而在這場交易過程中,留給中國廠商的利潤或許僅有幾十美分。
盡管豐厚的利潤拱手相讓他人,但不少加工貿易企業依然樂此不疲,多年甘愿處于跨國企業所控制的產業鏈中最低附加值的OEM(貼牌生產)環節。至于為何不向高附加值的品牌以及市場零售環節沖刺,臺資企業廣州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一語道破天機,這實際上是從工業模式到商業模式的轉型,其中潛在無限的市場風險,100家企業做工廠,可能100家都能成功,但100家企業做品牌和零售,成功的往往只有1家。
吳振昌將父輩手中繼承下來的小制鞋廠,在1990年全部從臺灣地區轉移到廣州,現已發展到年出口額上億美元的規模企業,并早在1996年于香港成功上市。在吳振昌看來,進入大陸投資十多年來,他的企業在不斷升級過程中,發生變化的不僅是工廠的規模,在產品質量、生產工藝及企業管理等方面都大大提升。
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家已具備一定資金和技術實力的企業,可以借助大陸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轉向內銷,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銷售渠道和自主品牌,打破為他人代工的宿命。然而,吳振昌至今依然堅守在加工貿易這個環節,產品100%貼牌加工出口。
不同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走專業、高品質的代工路線也無可厚非。但從中可以折射出,出口轉內銷并非一件易事,對大多數加工企業來說,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作為服裝、鞋子以及玩具等多種商品產量都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國,不少產品的低端市場已處于飽和或接近飽和的狀態,加工貿易企業要轉向內銷,必須沖刺高品質、高附加值的中高檔市場,往往至少要突破三道障礙:一是資金壓力,開發新產品、創建品牌以及開拓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二是市場風險,長期只從事0EM的企業較少機會直接接觸市場,對市場潮流、發展趨勢等資訊比較缺乏,初次試水零售隱藏較大的風險,而且還有可能遭遇知識產權受侵犯或收貨款難等問題;三是政策門檻,不少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仍然以來料加工的形式生產和出口,如果轉內銷必須要由來料加工轉為三資企業,而在這過程中審批程序和手續比較復雜,而且原先加工貿易免關稅進口的原材料還涉及補稅問題。
盡管由出口轉向內銷或會遭遇重重困難,但當前我國貿易順差壓力與日俱增,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出口轉內銷開始被看作是消化國內巨大產能的出路之一。此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以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等綜合因素導致出口利潤日趨稀薄,也在無形中促使企業學會出口、內銷兩條腿走路。隨著中國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以及內銷相關配套政策逐漸完善,那些琳瑯滿目印著“Made in China”的高品質中國商品,將會逐漸出現在國內消費者的視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