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個饅頭噎住中國制造 出現強勁的"對手"
向來客戶是“上帝”。臺資企業萬邦鞋業新聞發言人郭煒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采購商的態度是加工企業戰略調整中一個尤其重要的參考指標。
萬邦鞋業近年來生產線發生重要的調整,原先全部生產線設在廣州白云區,五年前開始到廣東清遠新設生產線,從去年開始已將廣州的生產線全部遷移到清遠,而今年在印度的生產線開始投產。
萬邦鞋業主要為阿迪達斯等大客戶貼牌生產運動鞋等產品,在廣東的員工超過1萬人,產品100%出口。“要將在制造方面所增加的成本全部轉嫁給客戶的可能性不大,很大程度上還是靠自身來消化。從廣州遷移到清遠有降低成本方面的考慮,”郭煒文說,“我們客戶主要是大型跨國采購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合作的加工廠來調配生產,如果我們的定價提高,采購商會將訂單往其他國家轉移。客戶為了分散市場風險以及降低采購成本,對合作企業也提出了最好具備跨國生產能力的新要求。”
現在萬邦鞋業廣東清遠的生產線每個月產鞋120萬雙,而在印度的生產線每月產鞋10萬雙。郭煒文認為,與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現在中國大陸已經逐漸不具備原先的成本競爭優勢,但廣東等沿海地區產業鏈相對完善,工人熟練程度較高,綜合競爭力還較強,國家在政策調整時應注意適度,避免外商大規模外遷。
近年來,由于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以及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等原因,一些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從事加工貿易出口的港臺企業開始將部分生產線往外遷移。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因為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制造業在近幾年來快速發展,并承接部分從中國內地轉移的產業,因此被稱為對“中國制造”最有威脅的競爭對手。越南是僅次于中國的亞洲經濟增長第二快的國家,自2000年來制造業產值每年呈11%的速度增長。而印度擁有11億人口,政府推出多項政策鼓勵外國投資者來投資制造業以解決就業問題,基礎設施也在逐漸改善,2005年被聯合國貿發會世界投資報告評為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標地。
“與中國相比,這些國家最突出的優勢是沒有貿易順差的壓力,給予外商投資制造業的政策比較穩定。”剛從印度、越南等國家考察回來的廣州創信鞋業董事長吳振昌說。他表示,能夠理解在貿易順差的情況下國家出臺一些抑制出口的政策,目的是淘汰部分低附加值的企業,但力度過大對大規模的優質企業也沖擊很大,一些資金雄厚的臺資加工出口企業或考慮轉移來降低成本,但不是往中西部而是可能往東南亞國家轉移。
不過,他稱這次考察與轉移無關,該企業暫時還沒有轉移生產線的計劃,只是與往年一樣到東南亞與在那里的臺企同行交流。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隨著新臺幣的升值,勞工成本上漲,競爭能力明顯降低,大量鞋企從臺灣往外轉移,其中大部分企業將工廠搬到中國大陸,還有一部分往越南、印尼以及印度轉移。
“現在越南有些地方的制鞋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例如胡志明市制鞋的配套條件就比較好,但也開始出現類似廣東勞動力短缺等情況,而且胡志明市現在主要是發展電子等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比制鞋更能吸引工人。只能往越南北翼轉移,但其產業鏈比較薄弱,與中國大陸中西部情況差不多,”吳振昌說,“往中西部轉移也不大實際,除了物流成本的原因,客戶也未必肯到中西部設辦事處。”
吳振昌在1990年將在臺灣的工廠全部遷移到廣州,經過十多年的迅速發展,現在企業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員工上萬人。“必須對員工負責,加上廠房又不是租來的,這么大規模的企業不是說轉就轉,轉移需要非常謹慎,目前更希望是通過加強管理以及提升生產水平等方面來消化所增加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