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出"圍城" 溫嶺市制鞋企業生產形勢分析
市場行情逐漸回暖
《臺州日報》兩年多前曾刊登《溫嶺鞋業遭遇圍城之困》,引起全國各地媒體和當地政府高度關注,原臺州市委書記蔡奇及溫嶺市領導分別作出批示:要求溫嶺市鞋革業商會進行深入調研,提出破解“圍城之困”的對策。為此,當地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三條對策:一是破解留人難,以待遇引人,感情留人,求實選人,量才用人。二是鑄造有個性的品牌。三是實施觀念、管理、科技、設計四大創新。一些有遠見和膽魄的企業家根據企業特點,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人才、品牌、創新納入自己企業發展戰略。同時,溫嶺市政府出臺一系列措施來遏制鞋業“粗放型”發展模式,提出“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品牌強市”的戰略性口號,引導企業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積極推進品牌建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支持企業之間進行“強弱兼并”和“強強聯合”,實現資產重組和優勢互補,促進有效資產的整合,擴大企業規模,提升區域品牌效應。
經過蛻變,破殼而出的溫嶺鞋業終于迎來了希望曙光,生產形勢逐漸好轉。據該市鞋革業商會對今年上半年生產形勢的調查和預測,今年形勢好于去年,產值將達到200億,同比增幅17%,鞋類產量今年將達8億多雙,比2006年增加1億多雙。臺州博洋鞋業今年躋身溫嶺市重點工業企業名單,預計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生產量達可到600萬雙,比上年增加100萬雙;臺州鴻泰鞋業去年就走出低谷,上半年訂單不斷,年產值已達3000萬元,預計今年產值將達到歷史最高的7000萬元—8000萬元。數據同時顯示,今年該市外銷企業明顯好于內銷;大型企業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好于中小型企業。
在調查的37家企業中,預計2007年產值增加的有20家,占54%;持平的9家,占24%。其中被調查的23家外銷企業中,產值增加的15家,占65%;持平的5家,占22%。被調查的12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大型企業中,除1家持平外,其他企業均增產,增幅為30%,其中預計今年產值超億元的有5家。
苦練內功效益顯現
形勢好轉原因何在?一是國際出口限制有所改善。前兩年的國際反傾銷主要針對的是中國真皮皮鞋,溫嶺鞋因其特有的仿皮、人造革等非真皮材質而躲過一劫,所受影響不大。從2005年的總體情況來看,貿易出口情況比前幾年已有改善。
二是溫嶺市政府的扶優扶強力度和實施品牌戰略效果逐漸顯現。溫嶺鞋業開始苦練內功,提高自身工藝、技術和管理能力。
產品質量提升,創品意識增強。在如今擁擠不堪的市場上,溫嶺鞋業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溫嶺鞋的低價神話行將破滅,產品質量和品牌才是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強勁動力和資源。在產品質量日益提升的同時,溫嶺鞋業正在積極推進品牌建設。2006年,臺州寶利特鞋業取得國家出口免驗證書;浙江卓凌鞋業喜獲浙江著名商標稱號;臺州喜得寶鞋業和浙諾爾鞋業均榮獲國家免檢產品榮譽。
自主研發加強,品種款式增多。溫嶺鞋業在發展過程中產品自主開發能力一直很弱,大多走得是克隆仿制之路。近年加大了自主研發能力,研發機構逐漸增多,研發隊伍不斷壯大。如臺州喜得寶鞋業去年花巨資設立了省級企業技術產品研發中心,主要從事產品研發,現有技術人員及教師10多位,每年開發投入達300萬元—400萬元。預計產值增幅較大的企業,大多在新產品開發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和財力,力求品種款式新穎、齊全,客戶選擇余地增大。
銷售渠道拓寬,實現產銷一體化。在吃過一窩蜂擠踏同一外貿渠道的大虧后,溫嶺鞋業開始學會在多個籃子存放雞蛋,開辟不同的銷售渠道,內銷企業增辟外銷市場,外銷企業內外并銷,一些精明的企業,更是紛紛在國外設立市場直銷點,實現產銷一體化,減少中間環節的利潤分攤,保證最大利潤空間,同時減輕企業生產和管理壓力。如臺州億利達鞋業,自2005年引入資產重組后,先后在不同國家設立3個直銷點,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流水線由原來的1條增至3條,年產值逐年遞增,預計今年產值將超億元。
根除頑癥任重道遠
雖然今年鞋業生產形勢轉好,預計產值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溫嶺鞋業表面繁榮之下仍潛伏著重重危機。據統計,溫嶺4157家鞋企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到300家,僅占7%,其余均為小企業或是家庭作坊式企業,經營者大多崇尚“賣出去就是硬道理”。在這種急功近利的理念支配下,行業內仿冒跟風、惡性競爭依然存在,產值上去了利潤卻一降再降。較之廣州、溫州等地,溫嶺鞋業人才缺乏,品牌缺失,創新能力低下的問題尤為突出。有待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商會、企業四者聯動,共同努力,進行科學規劃、引導、調整、改善,根除頑癥。
調查得知,目前溫嶺鞋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方面。
招工難。由于當地大多數企業目前還停留在仿模仿樣階段,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量不大,最缺乏的是一線生產工人,尤其是踏幫、抓幫工的緊缺已成為企業的一大心病。為了不延誤交貨訂單,很多企業只得將幫面發放溫州等地外加工,無形中每雙鞋的成本提高了1—2角。
品牌少。溫嶺鞋業有影響的品牌屈指可數,近300家上規模企業,僅有國家免檢產品、浙江名牌和浙江著名商標各4個,臺州名牌4個,臺州著名商標5個,至于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目前還是空白。面對同行的激烈競爭,明顯處于劣勢。
市場缺。目前溫嶺只有一個橫峰鞋材市場,因為功能不齊全、服務不到位、設施不完善,安全隱患嚴重,市場人氣不足,二層220個攤位仍空置。每逢農歷二、四、七、九,上千個地攤擁擠在彈丸之地,進行著原始的叫賣和殺價,造成交通嚴重堵塞。由于沒有品種和價格優勢,市場內只能供周邊鞋企臨時用料及小企業所需小規模采購,當地規模企業一般都從溫州直接進貨。橫峰鞋材市場的規模和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溫嶺鞋業的發展需要,迫切需要當地政府盡快籌建一個鞋業專業市場,引進鞋業配套廠商,減少采購、運輸環節,降低生產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