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溫州的品牌孵化器
青田經濟開發區地處浙西南欠發達地區,但它卻擁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其與中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溫州毗鄰,山水相依、人脈相連。因此,創辦伊始,青田經濟開發區就將自身發展定位于主動承接溫州的產業轉移,打造“溫州資本后花園”。
地理劣勢變優勢融入溫商經濟圈
曾幾何時,當溫州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搏浪前行迅速蜚聲海內外時,同飲甌江水的麗水青田縣只能遙望興嘆。
青田人決心急起直追。1992年,青田縣在距離溫州最近的溫溪鎮創立了青田經濟開發區,199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青田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該縣作為浙江第一僑鄉的優勢和民間與溫州頻繁交往的優勢,將發展目標直指溫州。在觀念上、信息上主動與溫州接軌,明確喊出了打造“溫州后花園”的招商口號,鼓勵本縣企業與溫州大型企業集團聯合協作,借梯登高,主動融入溫商經濟圈。
在這一接軌溫州的創業大潮中,青田經濟開發區無疑擔當重任。青田與溫州市區隔江相對,彼此看到了“你所富我所缺,你所有我所無”。青田有土地及勞動力資源,而溫州有發育成熟的產業。“繡球”頻頻拋出,很快,意爾康皮鞋、格瑞斯皮鞋、青山特鋼、亞泰皮革,一大批耳熟能詳的溫資企業在青田落地生根,青田日益成為溫州商人得天獨厚的投資樂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青田創業的溫州商人已超過一千人,新一輪的投資熱潮正撲面而來。
如今,青田經濟開發區落戶企業達240多家,90%以上來自溫州。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以鞋革、金屬冶煉、機械五金、服裝及輔料、建筑材料等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并建成8個工業小區和五金等5個企業園區。不僅產業在做大,也在做強,現區內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省市著名商標12個及大批國內有相當知名度的品牌生產企業,開發區正成為對接溫州的品牌孵化器。
服務親商、安商、富商氛圍濃
青田經濟開發區地處甌江下游,距縣城12公里,金(華)麗(水)溫(州)高速、330國道、金溫鐵路、49省道貫穿全境。
開發區東與溫州市永嘉縣接壤,南與溫州市鹿城區屬地僅相隔甌江,離溫州市區40公里,距離溫州機場不到1個小時車程。金麗溫高速公路在開發區的沙埠工業園區設有出口;金溫鐵路在開發區高崗工業區配套有貨物中轉站;麗水市唯一的貨運碼頭———溫溪港位于開發區境內,交通十分便捷。
建區以來,開發區已依法征用各類土地3494畝,開發面積達4.2平方公里(含部分老城區),其中工業用地面積2.1平方公里。開發區聘請專家對區內工業產業、商業居住、物流、交通、綠化等總體布局作了高起點設計,并進行高標準建設。開發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675億元,目前,開發區已全部實現通上下水、通路、通電、通有線電視、通郵、通訊、通寬帶,以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為入區企業搭建創業的優質平臺。
服務是青田經濟開發區的主打牌之一。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高金華深切地認識到:吸引投資者的關鍵在環境,哪個地方環境好,辦事效率高,企業投資成本低,企業就往哪里走。近年來開發區一直十分注重軟環境建設,強調優質服務,打響“服務招商”品牌。他們以開發區招商局為對外受理窗口,為落戶區內的企業提供從立項、規劃、審批、辦證等一條龍全程服務,做到提前服務、主動服務、無償服務、貼本服務、永遠服務,努力營造“合力興工、全民興工”、“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不斷提高開發區服務水平。
優勢“零”土地招商發揮土地最大效率
青田經濟開發區將傳統的鞋革、機械五金及新興的金屬冶煉三大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產業,服裝及輔料、建筑材料業為輔助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應。江北區塊以鞋革業為主導產業,江南的港頭工業區主要以機械五金產業為主,江南的小峙工業區主要是以青山鋼鐵公司為主的金屬冶煉業。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開發區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青田開發區在產業集聚和重點區塊產業鏈的延伸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鞋革、五金機械等重點產業,開發區通過在土地及各項政策方面給予傾斜,吸引企業入園,鼓勵入駐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引進新技術新產品,使開發區的產業、產品向更高層次提升,促進重點產業快速發展。
在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上,開發區鼓勵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如格瑞斯開發的納米遠紅外保健保暖鞋等高新技術產品。扶持利益五金、正達鞋材等規模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對現有格局進行治理、改造,淘汰規模小、效益差、環境污染大的企業。鼓勵優勢行業、重點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對上述企業進行改造,使各種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聚。目前,開發區科技人才達占全部就業人數5.73%。
在土地的利用上,青田經濟開發區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推行“零”土地招商。每年有一定數量的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停業或搬遷,留下的空閑廠房,開發區會在最短時間內介紹合適的企業入駐生產,使區內基本上無廠房閑置。二是加大對入園企業的督查力度,促其盡快建設投產,以盡早發揮土地效益。對于遲遲不動工或無條件建設而快到期限的,開發區想方設法通過協議等方式收回閑置土地,安排給急需用地的企業。三是強化指標控制,鼓勵建設多層廠房,杜絕企業圈地現象。注重在企業前期規劃和建設中加強監督,確保企業投資密度、建筑密積率等各項指標符合要求。
“十一五”期間,青田經濟開發區提出了形象的“一二三”建設目標。即完善一個體系,認真組織實施組團城市戰略,加快城市的配套設施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工業經濟服務體系;構建兩大區塊,通過產業布局調整,構建江南金屬冶煉、機械電器功能區和江北鞋革及其配套產業區塊;打造三大產業,通過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使開發區以鞋革、金屬冶煉、機械電器為主導的三大產業再上新平臺。到2010年,基本完成區內可用地的開發建設,工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出口創匯達到1億美元。財政收入(稅收)達到3億元。
浙江第一僑鄉
青田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它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輩出。同時,青田又是浙江第一僑鄉。青田人僑居國外已有300多年歷史,現有21萬華僑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且在逐年增加。僅2000年,全縣就有3萬人領取護照,1萬多人出國定居。近幾年來,國際貿易不斷擴大,年出口貿易額達30億美元。全縣私人外匯儲蓄高達3億美元,捐助家鄉建設累計人民幣1億多元。獨具特色的華僑文化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絢麗繽紛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