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壁壘”大考中國制造企業
當前,一套關于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Social Accoutability 8000)正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通用。來自國際采購巨頭的信號越來越清晰,中國如果達不到保障勞工權益的硬指標要求,產品將逐步為國際市場所抵制,中國將難以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世界工廠”。
業內人士認為,繼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之后,以SA8000社會責任認證為代表的“勞動壁壘”正在成為“中國制造”走出世界的下一個攔路虎。對企業社會責任、勞工保護的要求,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許多跨國公司訂單的附加條件中。
貿易壁壘還是國際通行證?
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觸動SA8000發端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跨國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在第三世界國家大量雇傭童工、迫使雇工超時工作、所設工廠勞動環境惡劣等事件的暴光;它們引發了消費者對這些企業產品的抵制浪潮,于是,一些上游采購商開始制定約束供應商行為的社會責任要求;一些非政府組織對之也高度重視,設立專門委員會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最終誕生了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IA),并由該組織制定了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
作為企業產品來源保障標準的“社會責任”,在SIA手中,被細化地制定為了對制造商行為的具體要求。SA8000標準涉及童工、強迫性勞工、健康與安全、組織工會的自由與集體談判的權利、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管理體系等方面。SA8000達標的企業由認證第三方信譽擔保,其不存在“勞工權益”問題,產品符合“社會責任”要求。
我國商務部對它的準確定義為,社會責任管理體系(SA8000)是一種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管理標準體系。
SA8000認證要求企業不使用童工、不強迫勞動、不扣押工人身份證件或收取押金;尊重工人結社自由及集體談判權利,不歧視工會代表,不干涉員工信仰和風俗習慣;不使用體罰、辱罵或精神威脅;至多每周工作48小時,至少每周休息一天;至少支付法定最低工資和提供福利,不罰款;任命高層管理代表負責工人健康和安全,甚至對廁所、飲水及食物存放設施、工人宿舍條件都有嚴格規定。
短期對出口企業不利
上海勞動法專家、華東政法學院副教授董保華表示,SA8000的推行,對出口企業來說可能是災,而對中國廣大勞動者來說倒是福。“災”可以理解為是貿易壁壘。一旦此項標準與貿易制裁相掛鉤,對我國企業而言將可能帶來巨大的打擊。因為我國法律尚未與國際規范完全接軌,使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受到壓制。
而對勞動者來說,這項標準有助于維權。董教授認為,SA8000標準不是法律,但它從另一個角度規范了勞動者的權益。“SA8000”好比給企業戴上了一個緊箍咒。銷售是企業的命脈,產品賣不出去,企業就不能維持。從這個角度督促企業遵紀守法,當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無法否認,自上世紀80年代區域性制造中心由香港向大陸轉移以來,大量雇傭農民工的大陸制造企業“勞工權益”問題十分凸出。
目前,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已經開始逐步感受到SA8000的影響。珠江三角洲的很多企業已經因為SA8000認證不合格而導致其出口產品遭到外商拒絕,上海等地的部分企業也應外商要求開始積極申請SA8000驗證。
企業責任,對于大多數國內企業而言是個新名詞,但如果不及時調整,這個新名詞足以讓這些企業舉步維艱。
難以通過SA8000的企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主要涉及電子、紡織、服裝、制鞋、玩具、工藝品這六大行業,從分布上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是主要的集中地。以廣東為例,根據廣東省總工會的統計,僅2003年,全省工傷、職業病148件,大多都發生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有些加工貿易企業因達不到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要求而被停單,而有些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改善較好的企業獲得了更大的訂單。
重新定義“勞動力成本優勢”
當前,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國沿海地區乃至內陸腹地轉移,這無疑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必須清醒地看到,與此同時,一股發源于西方消費者價值觀的社會責任約束浪潮,已經在國際產品與服務領域興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管中國制造業是否情愿、是否主動,都必須重新定義自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那些犧牲勞工利益得到的優勢部分將做減法,產品的綜合競爭力需要重估。
大勢所趨,如果社會責任不能達標,“中國制造”在經濟上將不能成立。這將逐步促使中國企業法人,首先是外向型企業法人依照SA8000條文,一一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技術層面上,依據自身具體處境,一些企業還必須購買權威第三方提供的SA8000咨詢與認證服務。
經濟全球化無可逆轉,由SA8000從上游約束“中國制造”是一件好事。
加工制造企業的一道門檻
華東政法學院教授董保華認為,SA8000的產生與經濟全球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發展中國家把低廉的勞動力作為自身的主要競爭力,導致國家間勞動條件和勞工保護標準的向下競爭。隨著耐克、銳步等跨國企業銷售大量使用童工、移民工在惡劣條件下生產的“血汗工廠”產品被媒體曝光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勞工及人權組織開展了針對成衣業和制鞋業的“反血汗工廠運動”。
此后,耐克、李維斯等企業紛紛出臺了公司生產守則。在此基礎上,社會責任國際機構(SAI)設計了社會責任8000(SA8000)標準和認證體系。SAI顧問委員會有28個成員,14個來自美國,其中一個是SAI的會長,來自亞太地區的成員只有一人。然而,28人中只有22人有表決權(6人只有在正常成員缺席時才有表決權),而美國的14人都有表決權。因此,可以說SA8000是一個控制在美國手中的國家勞工標準。
目前,全世界共有27個國家的259家企業獲得了SA8000認證證書,主要涉及服裝、紡織、玩具、化妝品、家用器皿、化工、食品等行業。據估計,我國接受過SA8000標準核查的企業應超過8000家,很多企業應達不到標準而被大量撤單,更有部分行業可能因此而再也難以邁出國門。所以SA8000標準實際已經成為我國加工制造企業的一道門檻,已引起我國很多企業的高度關注。
- 上一篇:侯佩岑與“熱狗”勁裝熱舞出席鞋品發布會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