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創新思路“走出去” 浙商全球建園區

鞋企生產車間
8月,是俄羅斯東南部城市烏蘇里斯克最好的季節,陽光明媚,涼風習習。
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一群黃皮膚中國人正在抓緊時間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座廠房,這里即將成為俄羅斯中國企業的聚集地,而投資這個合作區的正是我們浙江的一家民營企業康奈集團。
正當國內不少產業的產能過剩,人民幣匯率又不斷提升的時候,“走出去”早已成為企業界的一個共識,作為全國最知名的商幫之一,浙江已經成為全國“走出去”企業中最多的一個省份,浙商也成為“走出去”過程中最擅長創新的一個團隊。如今他們不光讓產品走出去,也開始讓品牌、資本、產業“走出去”。不僅要自己“走出去”,還要集群“走出去”,據浙江省外經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已涉及6大洲121個國家和地區,浙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形式,已經從原來簡單的貿易公司和辦事處,向境外加工貿易、資源開發、境外工業園區發展;在國家商務部首批8個經濟貿易合作區中,驗收合格的只有6家,而其中就有兩家是浙江企業投資的——浙江華立集團泰國羅勇工業園區和康奈集團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
他們的眼光是超前的,惟有如此才能自如應對企業即將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他們的膽識是過人的,惟有這樣才能支撐他們毫無畏懼的前進步伐。
康奈集團→俄羅斯:走出去要打“組合拳”
6年前,時尚之都巴黎開出第一家名為“康奈”的中國皮鞋專賣店,此后,“康奈”開始在國際市場擴展,在美國、意大利、希臘、法國等10多個國家100多家海外專賣店落地生根。如今,敢想敢干敢創新的康奈“心”更大了:2006年,康奈集團聯合黑龍江吉信集團,投資20億元,在俄羅斯烏蘇里斯克興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經貿合作區,全部建成后,可容納60家中國企業。
日前,記者一行專程來到了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采訪,一排排粉墻藍瓦的廠房已經整齊地矗立在面前,一期工程已經接近尾聲,而在安靜整齊的園區里,6家中國企業已經熱火朝天地開始生產。一位來自溫州的老鄉告訴記者,俄羅斯“禁售令”驅逐了大量臨時攤位,所以作為當地的正規企業,他們的訂單一下子增加了不少,3個季度的量都趕著1個季度完成,而且價格也漲了不少。
據合作區負責人黃育增介紹,如今合作區一期已經接近尾聲,總投資8億元,明年8月前還將有20戶企業入區。“中國人做事效率就是高,由于環境影響,雖然這里一年只有7個月適合基建,而項目去年8月才動工,但現在已經呈現雛形了,并有6家企業已經入駐開始生產。”記者到達合作區時,烏蘇里斯克市杜馬主席尼古拉耶維奇·魯季正在合作區指揮辦公室現場辦公,合作區一周一變的速度讓他每次來都充滿了期待。
記者(以下簡稱記):近年來康奈一直忙著在國外開專賣店,把品牌擠進國際時尚之都,為何突然想到在境外設立合作區?
鄭秀康(以下簡稱鄭):這是企業走出去戰略中的一個創新之舉,是“走出去”的一次升級轉型。不管怎么做,目標是一致的,我們要創建國際一流企業、國際一線品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堅持國內國際市場的同步發展,才能使企業獲得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和更為強大的競爭能力。企業“走出去”,不僅僅是產品走出去,它的內涵應該更豐富,浙江企業不僅要“走出去”,而且應該“走進去”、“走上去”,創建合作區意味著“康奈”已經在“走上去”的道路上。
另外到境外設立合作區,還可以把國內產能過剩的企業一起帶出去,大家一起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記:國務院支持的首批境外合作區只有8家,你們是怎么成為其中一員的?
鄭:去年初,為支持一批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商務部組織相關企業競標,能搭上政府的順風船自然能事半功倍,所以當初全國參與投標的企業有60多家,過程非常嚴格,不僅要考察合作區的規劃,考慮所處國家的穩定性,還要考慮投資企業本身的實力和企業文化。
以前只有面試別人,當自己被人面試的時候還真有點不自在。當然我們抱著即使得不到支持也要走出去的態度,最后我們成了8家中標企業中的一員。目前已經有6家企業獲得驗收,浙江2家企業都通過了。
記:不少企業自己“走出去”,也有企業為了配齊自己的產業鏈而創辦工業園區,“康奈”此次“走出去”不是創建專業工業園區,而是搭建境外平臺,據了解康奈自己的鞋子還沒有在合作區生產,但已經有4家鞋廠進入合作區了,企業畢竟不是做公益事業的,此舉意義何在?
鄭:康奈的海外市場目前主要集中于歐美,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其海外市場網絡不斷拓展,亞、非等地區業務正在擴大,合作區為康奈提供了便利,可以進軍具有巨大潛力的俄羅斯市場,輻射東歐、中亞、東亞等市場。
另外投資合作區本身也是整合資源的過程,盡管康奈鞋還沒有在俄羅斯市場大展拳腳,但境外工廠也開始啟動。另外,我們也看中了俄羅斯當地的森林資源,不久的將來康奈可能又要增加一個新產業。走出去要打“組合拳”。
記:有人說,創新就是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并勇敢地去嘗試,康奈建立合作區也可謂是“走出去”過程中的創新之舉,那么鄭總覺得浙江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鄭:浙江的產業結構以輕工業為主,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去俄羅斯、越南、泰國等一些新興市場,機會可能會更大。像俄羅斯,輕工業不發達,我們在那里開設園區,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的普遍歡迎。境外投資最大的風險就是政策風險,能有政府支持,又能跟當地共贏,相信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另外,中小企業單打獨斗力量小成本大,可以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聯合“走出去”,這樣既可以辦成單個企業沒法辦成的事情,還能夠節省成本。我們在烏蘇里斯克設園區,得到了國家商務部的支持,符合國家導向,企業有序、理性地“走出去”,既可以解決人生地不熟的問題,因為有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還可以規避諸如政策變化等帶來的一系列市場風險。
越美集團→尼日利亞:現在不用每天提心吊膽了
浙江越美集團有限公司在非洲尼日利亞建立“越美(尼日利亞)紡織工業園區”2007年7月份正式破土動工,這將是我國在境外設立的第一個紡織工業園區。該園區總投資將達4980萬美元,占地600余畝。
老總感言
董事長徐志明:2000年,國內市場已經開始逐漸飽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在尼日利亞辦了個貿易公司,說起來不好意思,當初產品都是逃稅的,就是大家所謂的“灰色清關”,我們是當地紡織企業“走出去”比較早的,那時候也有不少企業都選擇出去發展,身邊經常發生某個企業的產品又被查了,風險也比較大。盡管我們一次都沒有被查到過,但每天總是心驚膽戰。
隨著非洲市場各種壁壘一道緊接一道,配額讓紡織企業頭疼不已。國內的資源越來越緊張,一到用電高峰心就涼,土地也越來越緊缺,而非洲市場卻很大,當地沒有紡織企業,但棉花卻很多。權衡各方面情況,2004年,我們在尼日利亞辦了第一家工廠,在非洲辦企業不僅可以享受優惠政策,還可以充分利用美國的《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爭取足夠多的出口配額,有利于打消歐美國家對我國紡織業的出口貿易壓制。
在尼日利亞辦工廠雖然原料豐富,勞動力也足,卻沒有形成產業鏈,都需要自己加工,成本很高。而紹興不少企業也想走出去,只是一家企業在境外辦廠風險大,成本也高,所以去年拿下了紡織工業園項目。上個月已經正式開工,這是非洲第一個紡織工業園區,當地政府也很支持,也是我們嘗試的新的經營模式。我們會引進15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園,形成從紡紗、織造、繡花、針織到整套服裝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已經有10多家企業在談了。從清關到園區管理,我們會為入住園區企業提供全套服務。
在境外辦園區,也是對企業經營方式的一種創新,充分利用全球資本,打造跨國巨型企業集團,該工業園區一旦建成,將為國內紡織企業在尼日利亞搭建一個平臺,釋放的效能將輻射整個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