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運動鞋企業科技實力分析之比較
目前,國內運動鞋行業概況體現為:國際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位居塔尖;李寧處于中檔;再往下幾乎涵蓋了安踏、特步等所有“晉江制造”品牌。
國內外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人一共有208塊骨頭,腳上的骨頭有56塊,這是全世界共同的。但不同的是:歐美國家細致地研究這56塊骨頭的結構、受重以及與肌肉神經之間的影響,并為占領中國市場,從2000年開始就設立了相關部門,專門研究中國人的腳(當然,人家早已把自己的腳研究完了),而中國人正在花心思購買與歐美相同的材料、制作相同的款式去包裝這56塊骨頭—————這就是中外鞋之差距的源頭:針對腳的基礎資料的模糊。
去看看發達國家制鞋公司的研究室,你會誤以為那是個專業醫學研究所,而中國的鞋研究室卻像個作坊,因為兩者的作用完全不同:外企鞋研究室盯著人的“腳”,研究運動與鞋之間最細微的科學關聯;而中國的研究室喜歡盯著歐美人的“鞋”,琢磨如何把鞋版復制得一模一樣。
再去看看鞋企業的研發人員。歐美人非常重視“運動生物力學”,現在這個專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屬于時髦的科學,它以“力學”為基礎,具有“生物”特性,最終為“運動”服務,所以叫“運動生物力學”,具有該專業背景的人通常服務于各大鞋企業的研發部門;中國確實也在體育學院或者大學的體育系設立該專業,且畢業生做教師、做行政、做科研,惟獨不走最后一步“服務于鞋企業”。為什么不走最后一步呢?異口同聲的回答是:因為沒有企業花錢做這個事情啊!
有關權威專家介紹說,在中國找專業機構針對“腳長、腳寬、足弓、受力、年齡”等簡單的數據的研究費用大約要30萬,如果企業愿意投1000萬人民幣研究腳,費用簡直可以說是綽綽有余。看看央視廣告一秒幾萬地嘩嘩流淌,哪個名牌企業敢說自己囊中羞澀拿不出這筆錢來呢?
說到底,還是意識。而這個意識的結果是:我們不知道什么樣的鞋才算健康。
科技要為腳服務
鞋的作用并不僅僅是把腳包起來就行。它是用來走路的,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要把鞋做得科學就得研究人是如何行走的。走路還用研究?這聽起來更像兒戲。其實不然,對行走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個完整的學科———步態分析。它是生物醫學的新興學科,廣泛應用于人類的疾病診斷治療,還是治療(如骨科手術)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得到醫學界的普遍關注,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國際姿勢與步態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ofPostureandGaitResearch)是該學科的權威學術機構,成立于1983年,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專門探討姿勢控制與步態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我國,步態分析研究方興未艾。很多國家級的科研機構的醫學專家都把它作為研究方向。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課題《人的步態分析與識別》耗資巨大,得到了國家973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基金委、中科院創新工程的資助。
人們對制鞋業的輕視也不無道理。自工業化制鞋產生以來,制鞋設備、工藝和材料的發展突飛猛進,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制造業成熟而發達。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對鞋與健康關系的研究卻一直沒有進展。制鞋業研究與醫學研究嚴重脫離,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無人問津,絕大多數設計者甚至還不知步態分析為何物。
由于傳統思維的偏見和制鞋業自身的問題,鞋與健康的研究長期停滯。這個思維誤區和方向性偏離造成了嚴重的后果。臨床資料表明“足部疾患除先天畸形外,許多是后天獲得性足病,據推算全世界約有1/4的人受著不同程度足病的痛苦”。
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還不僅限于足部。不良姿態(力學失衡)是導致腰腿痛、頸椎病的根本原因。作為人類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直接導致足病的鞋也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
上述問題的出現,就是制鞋業科學性不足所致。從制鞋業產生至今,鞋與健康的關系,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所以,對鞋的科學性研究并非可有可無的,更不是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它是全人類的健康需要,勢在必行。
人類最好的鞋即是腳
進入20世紀90年代,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已不再專注于腳的被動受力,而轉向更高層次“運動鞋的適腳性及舒適性”的研究,從而引入了“人類最好的鞋即是腳”的設計理念。
REEBOK1994年推出的充氣系列,利用外設充氣裝置充盈鞋內氣墊,由氣體來提高鞋的適腳性,使腳感受到完全被舒適地包圍起來。由其獨立研發的減震氣墊“DM×10”,一條氣道可使10個氣室的空氣自由流通,且配合適當的運動狀態進行調整,應對不同的受力情況。NIKE公司的“AIRJORDAN”(1990)六代,采用了甲殼式鞋身設計,包裹整個腳部,排除腳尖部多余的部分,呈現出優異的適腳性及舒適性。從喬丹系列籃球鞋的七代至十五代(1991—2000),從使用AirHuarathe彈性內襯、幫口使用石墨碳纖維,加強舒適性及穩定性,到針對足部動態而特殊設計的Zoomair系統、波浪形的碳纖維中底穩定片結構,以及為讓消費者親自了解功能性及舒適性來自何處,公司將設計開放化、透明化等。從以上情況不難看出生物力學在制鞋領域的應用成果。
但是,不能不提到的是:在我國,盡管生物力學研究已有幾十年歷史,卻幾乎沒有一雙自己設計制造的、包含多種高科技的運動鞋。
2006年,《計算機仿真》雜志上登出了由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和泉州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共同發表的文章,《CAE技術在運動鞋中底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文中指出國內在運動鞋的結構設計中,主要依靠經驗,通過試錯的方法對設計方案進行改進。這種方法需要生產樣品鞋進行試穿,以檢驗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但開發成本高,研發周期長,產品質量也難以達到最優。特別是,目前的鞋用材料種類繁多,特性各異,一旦選定材料,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結構設計;或者,如果結構確定,如何選用合適的材料,傳統的設計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實際要求。而CAE技術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力工具。據報道,耐克公司在高級旅游鞋的結構設計中,通過采用CAE分析技術,在保證鞋體受力均衡的前提下,取得了鞋的理想重量。
“一些體育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內涵有限。而高校、科研院所的一些研究成果往往又無法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李祥晨博士說。北京體育大學金季春教授指出:“其他國家的水晶鞋、超級自行車等基本上是按該國運動員的特征研制的,不一定適合我們的運動員。我們發展體育工程,重在‘量體裁衣’,應該大力建設我國自己的體育工程研究基地。”清華大學鄭秀瑗教授提出,產學研相結合是一條有效途徑,中國應該在體育運動中大力推廣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大做強更多的體育品牌,再通過這些體育企業來“反哺”體育事業的發展。李祥晨認為,科技助力體育,樹立觀念也很重要。他說:“體育領域的一些學者重體育、輕工程,工程領域的學者則重工程、輕體育。雙方都應拋棄成見,相互攜手,共同為提高我國體育運動水平而努力。”專家們呼吁,現在離2008年奧運會越來越近,中國應從國家層面組織力量,專門研究如何發揮科技在體育運動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借助科技力量,推動中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體育工程研究中,打造出中國自己的“水晶鞋”和“超級自行車”。
- 上一篇:質量太差 原價退貨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