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鞋業指責歐盟對中國和越南皮鞋征收懲罰性關稅
歐盟自2006年秋開始對來自中國和越南的皮鞋征收懲罰性關稅,以防止低價傾銷對歐洲本土制鞋工業造成沖擊。但是配額限制措施是否有實際意義呢?奧地利業內人士通過分析歐盟實施此措施后近一年來的市場反應,發現價格低廉的鞋類進口并沒有因此減少,生產商將生產轉移至其它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中國澳門等,或是使用其它材料代替皮革,如此的結果與歐盟的初衷背道而馳,奧鞋業批評歐盟實施懲罰性關稅,認為歐盟應該深刻反省。
部分廠商認為如果歐盟希望通過保護性關稅挽救歐洲本土企業,該措施早在15年前就應該啟動。很多歐洲制鞋工廠都已將生產轉移至亞洲,奧地利制鞋廠Ara公司老板因此稱歐盟此舉相當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該公司曾在克恩頓州擁有千人工廠,后于2006年9月關閉,而目前員工不足百人。
Shoe & Shirt集團是繼Clark和GEOX之后的歐洲第三大童鞋制造商,在奧由Richter公司經營。這家公司年產240萬雙鞋,其中60%產自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分廠,有835名員工,其余產品在遠東地區生產,公司總裁Alf Netek稱,自歐盟征收懲罰性關稅以來,遠東地區工廠的成本增加了15%-22%,因此歐盟此舉完全是虛張聲勢,如同"吠犬不咬人"。
奧地利制鞋行業發言人Josef Lorenz稱歐盟的保護性關稅"不合時宜"且毫無用處,歐盟此舉與奧地利制鞋工業的意愿相悖。奧制鞋業目前共有1400名就業人員,10年前的人數是現在的3倍。目前在奧地利銷售的鞋類產品,約40%來自遠東地區,中國已取代意大利成為奧進口鞋的最大來源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