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鞋出口美國的五大問題
在美國20億雙鞋的年進口量中,80%產自中國。中國鞋在美國市場占據絕對優勢,但出口貿易方式也存在諸多不足。
美國是一個巨大的鞋業市場。目前,美國的人口數量為2.9億,鞋的消費量達20億雙,人均年消費量近7雙。據樂觀估計,到2008年,美國鞋類市場的銷售額將達到455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0.2%。
與此同時,美國本土的鞋類產量僅4000萬雙/年,鞋類消費的98%是通過進口滿足的。目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鞋占其鞋類產品進口量的80%左右。在美國著名鞋類專賣店和綜合性商廈所售鞋類中,60%~70%的鞋品為中國制造。此外,即使是一些美國的品牌鞋,如耐克等,也基本在國外加工。其中,中國就是其一大加工基地。在美國市場,鞋類的生產和銷售是分開的,很多情況是設計、銷售產品在美國,而生產在中國。可以說,中國鞋是最受美國消費者喜愛的產品,中國鞋業廠商到美國做鞋業生意大有可為。
盡管如此,中國鞋業在美國市場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1)市場戰略不明確。絕大部分中國鞋廠是通過層層的中間貿易商獲得的訂單,而這些貿易商來自于美國本土、臺灣(地區)、香港(地區)、韓國和中國大陸的外貿公司。在錯綜復雜的環節中,制造商的利潤被不斷盤剝。加之海外客戶的要求過于嚴格,很多中國鞋企在海外銷售中未能制定出明確的市場戰略,使其產品在開發生產過程中無法體現出專業程度的精和深,往往被中間環節的貿易商牽著鼻子走,導致了買家精明于賣家的局面。
(2)主要占領低端市場。目前,中國鞋在美國市場的價位一般在10~30美元/雙之間,有的甚至低于10美元/雙。中高檔鞋及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出口產品多以貼牌方式進行,大都使用國外商標和品牌。這表明我國出口美國的鞋是以低材料成本、低人工成本、低能源成本為主。但其低能源成本在于我國對能耗的補貼,低人工成本在于低工資,低材料成本在于所生產的鞋比較簡單。
(3)貿易形式落后。中國鞋盡管占美國進口鞋的比例很大,但其貿易形式主要是為品牌代加工,國內自創品牌出口的鞋類數量較少,國內制鞋企業只是替中間貿易商或品牌營運商打工,獲得的僅是微薄的加工費。這種貿易形式使我國制鞋企業的開發能力得不到提升,國際貿易經驗不足。從而對所代工的品牌和中間貿易商依存度更高,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4)生產與貿易脫節。中國制鞋企業一般把生產和貿易分開,所以經常出現供求脫節的情況。當國內不同的鞋廠日夜趕工生產形色各異的鞋子時,他們的買家已經聰明地了解到,這些鞋子該怎么買或賣給誰了。
(5)發展瓶頸多。市場品牌營運力不足、資金控管力弱、設計開發水平低成為我國制鞋企業的發展瓶頸。中國鞋要想把在美國市場的優勢保持下去、真正在美國這個有著巨大誘惑的鞋類市場上做大做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上一篇:GPS定位運動鞋誕生
- 下一篇:零售連鎖數智化啟程 指標平臺+智能分析重塑業務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