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皮革毛皮業廣東福建地區競爭力較強
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我國區域制造業競爭力實證研究》課題組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制造業(行業)競爭力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我國地區制造業競爭力穩步提高,行業和區域發展能力繼續改善,但制造業競爭力整體水平仍較低。從地域分布上看,地區競爭力總體上呈“東強西弱”態勢。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競爭力雖然總體較弱,但就局部領域(行業)而言,中西部地區具有一定優勢甚至較強競爭力。
所謂競爭力,是指競爭主體在市場中爭奪資源和市場的能力,它集中體現為該競爭主體的產品(或勞務)所占市場份額的大小及持續擴張的能力,包括顯在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顯在競爭力表現為市場份額的大小,可通過市場占有率來表征,反映市場優勢的強弱;潛在競爭力表現為市場份額持續擴張的能力,是競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建立起來的持久的獲取優勢地位的能力,可用競爭優勢系數(即單位生產要素投入所獲得的市場份額,以全國為1)來表征,反映競爭優勢的強弱。
課題組研究認為,我國區域制造業競爭力總體呈現以下五個特征:
———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我國地區制造業競爭力穩步提高,行業和區域發展能力繼續改善,但制造業競爭力整體水平仍較低,而且地區間差異較大,競爭力的不平衡性明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制造業競爭力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在地域分布上,地區競爭力總體上呈“東強西弱”態勢,而“東強”又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環渤海地區,反映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后勁足,競爭力強,繼續保持領跑地位。
———從綜合競爭力與行業競爭力的關系看,綜合競爭力較強的地區,在大多數行業中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制造業30個行業中,各地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行業個數依次為江蘇27個、山東26個、上海22個、廣東21個、浙江20個。而在同行業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五位的地區中,其行業個數依次為江蘇29個、廣東27個、山東26個、浙江24個、上海20個。
———在行業分布上,一是技術與資本比較密集、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的行業如冶金、化工、醫藥等競爭優勢比較顯著;二是我國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競爭優勢比較顯著。
———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競爭力雖然總體較弱,但就局部領域(行業)而言,中西部地區具有一定優勢甚至較強競爭力。如云南的煙草制造業(市場優勢全國第一)、內蒙古的食品制造業(競爭優勢全國第一)、四川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競爭優勢全國第一)等。
課題組分析認為,綜合各地區市場優勢與競爭優勢,以全國各地區平均市場占有率和全國平均競爭優勢系數為基準,可把31個省(市、自治區)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類,制造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它們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河北、河南、福建,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第二類,制造業市場優勢較強而競爭優勢較弱的地區。只有遼寧省(其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7位,競爭優勢系數居全國第28位,這是由于其資產占有率7.11%遠遠高于市場占有率4.13%所致)。
第三類,制造業競爭優勢較強而市場優勢較弱的地區。
只有天津市(其競爭優勢系數居全國第5位,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10位)。
第四類,制造業競爭力較弱的地區。即以上三類地區之外的其他地區,其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課題組對制造業行業競爭力分析結果如下:
紡織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廣東、河北、上海。
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浙江。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浙江、山東、江蘇、河北、上海、河南。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廣東、福建。
化學纖維制造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浙江、江蘇、上海。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山東、河南。
通用設備制造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廣東、河北。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遼寧。
專用設備制造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山東、江蘇、廣東、浙江、上海、河南。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遼寧、北京、河北。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廣東、江蘇、山東、上海。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浙江。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是廣東、江蘇、上海、福建。市場優勢較強的地區還有浙江、北京、山東。
- 上一篇:中國皮革業產業鏈完整 加快走進國際市場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