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調整對外貿易結構促進發展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安徽省按照中央提出的"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統一部署,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2006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達122.5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到15.9%。由此可見,對外貿易對安徽省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大。然而,隨著國際貿易局勢的不斷變化,我國已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安徽省也不例外。面對這一形勢,安徽省應未雨綢繆、及早謀劃,切實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大力推進貿易方式和市場多元化等結構調整,努力消除國際貿易摩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外貿可持續發展。
一、安徽省外貿結構變化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安徽省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對外貿易不斷取得新突破,外貿結構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按《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IC)的劃分標準,2006年全省出口貿易中,工業制成品6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初級產品4.25億美元,僅增長14.8%。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9%上升到2006的93.8%;同期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則由41%下降為6.2%(見表1),反映出近年來工業發展加快,工業制成品出口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從具有較高技術資金密集度的機電產品出口看,增長勢頭也日益強勁,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已成為安徽省最大類的出口商品,2006年出口額為23.3億美元,在全省外貿出口中所占比重達34%。另外,安徽省高科技產品雖然在國際上競爭力還比較弱,但近年來出口也呈現出可喜的增長勢頭。200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完成10.1億美元,增長22%,占全省外貿出口的14.8%。
表1 安徽省出口產品結構變動趨勢
| 年份 | 初級產品出口額(億美元) | 初級產品出口所占比重(%) | 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億美元) | 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 |
| 1990 | 2.3 | 41.0 | 3.4 | 59.0 |
| 1995 | 1.9 | 13.5 | 12.0 | 86.5 |
| 2000 | 2.9 | 13.3 | 18.8 | 86.7 |
| 2005 | 3.7 | 7.1 | 48.2 | 92.9 |
| 2006 | 4.3 | 6.2 | 64.1 | 93.8 |
2、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出現,國際間貿易摩擦和貿易糾紛不斷增多。為應對這一復雜局面,化解國際貿易風險,安徽省積極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不斷拓展貿易空間。目前安徽省出口市場已形成以歐盟、美國、日本、港臺為重點,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2006年,全省對新興市場出口增勢強勁。其中,對非洲出口5.88億美元,增長50.9%;對拉丁美洲出口4.85億美元,增長49.8%。對傳統市場出口也保持較快增速,其中,對亞洲出口29.55億美元,增長33.3%;對歐洲出口15.76億美元,增長26.5%;對北美洲出口11.01億美元,增長22.4%;對大洋洲出口1.31億美元,增長14.6%。
3、經營主體日趨多元化
2000年以前,安徽省外商投資企業數量較少,出口規模較小,國有企業在出口貿易中占70%以上。隨著出口經營權的逐步放開,招商引資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逐步加入到出口貿易隊伍中來,經營主體結構日趨多元化。2006年,國有企業出口占全省出口額的32.2%,比2002年下降39.1個百分點;集體民營企業出口占全省出口額的37.1%,比2002年提高27.3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全省出口額的30.7%,比2002年提高11.9個百分點。
4、貿易方式多樣化
改革開放之初,安徽省對外貿易僅限于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形式幾乎沒有。近年來在國家鼓勵"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的對外貿易指導思想下,安徽省加工貿易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2006年,全省加工貿易實現出口額17.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5.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3.5個百分點,其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15.8%提高到25.2%。
二、當前外貿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外貿易作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主要手段,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直接影響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然而,隨著當前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安徽省外貿結構的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若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對安徽省外貿持續協調發展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1、市場集中度高,風險大
安徽省進、出口市場存在集中度偏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出口市場過于集中。2006年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和韓國五大市場出口占全省的54%;二是安徽省主要出口國家(地區)和進口國家(地區)存在錯位。2006年進、出口排名皆位于前10位的國家(地區)僅有5個(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和德國),其中出口排名第一位的美國,安徽省對其進口額僅占其出口額的31.5%,貿易順差達6.6億美元。目前,我國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較多,而安徽省貿易順差過度集中于這兩個市場,這對外貿市場的安全與穩定將產生影響。
表2 2006年安徽省與主要貿易伙伴貿易情況
單位:億美元
| 國 家 | 美國 | 日本 | 韓國 | 香港 | 俄羅斯 | 臺灣 | 德國 | 阿聯酋 | 新加坡 | 意大利 |
| 出口額 | 9.61 | 5.01 | 4.52 | 3.92 | 2.42 | 1.97 | 1.96 | 1.76 | 1.73 | 1.66 |
| 國 家 | 智利 | 日本 | 澳大利亞 | 德國 | 巴西 | 韓國 | 美國 | 加拿大 | 秘魯 | 臺灣 |
| 進口額 | 9.42 | 6.83 | 6.77 | 6.03 | 3.34 | 3.17 | 3.03 | 2.0 | 1.75 | 1.39 |
2、地區外貿發展不平衡
安徽省外貿出口主要集中在合肥、蕪湖、馬鞍山和銅陵,2006年上述四市共實現外貿出口50.9億美元,占全省外貿出口額的74.5%。其它13個市,僅實現外貿出口17.5億美元,占全省25.5%。
3、出口商品檔次偏低,經濟效益不高
與東部沿海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安徽省工業制成品不僅比重偏低,而且大部分屬于附加值低、加工程度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或技術成熟產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很少,出口商品的經濟效益不高。如2006年,全國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為56.7%,安徽省僅為34%,比全國低22.7個百分點,而且紡織、服裝、鞋類3類附加值較低的商品出口額占21.6%,高全國4.5個百分點。從經濟效益來看,以鞋類出口為例,2006年全省出口各種鞋1.16億雙,出口額為1.89億美元,每雙鞋價格僅為1.63美元,基本沒有利潤。
4、加工貿易發展滯后
加工貿易是近年來中國外貿增長最快的部分,它占了進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安徽省加工貿易發展遠遠低于全國特別是東部沿海省市,2006年,全省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為25.2%,而同期全國為52.7%,差距達27.5個百分點。
三、調整外貿結構,促進外貿經濟可持續發展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調整外貿結構,促進外貿可持續發展,除了調整省內經濟結構,壯大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改善進出口環境,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等方面外,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1、轉變貿易觀念,促進外貿進出口協調穩定發展
安徽省應當轉變過去單純追求出口創匯指標的觀念,在努力擴大出口的同時,抓好以引進技術為重點的進口工作,把引進國外成熟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作為一項緊迫的戰略性任務,以此來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促進安徽省出口產業結構的升級。一是結合利用外資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敢于以市場換技術,鼓勵外商來安徽省興辦高科技企業,為外商投資企業進口設備和技術大開方便之門。二是利用發展加工貿易的機會,加快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進口。
2、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企業出口競爭力
在新形勢下,改善出口商品結構要大力支持和培育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骨干企業和龍頭產品,把優勢從產品價格優勢轉移到質量和品牌優勢上來;要加大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其產品質量和檔次,逐步擴大其國際市場份額;集中力量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將生物工程、電子通信等作為開拓海外市場的突破口;繼續做大做強機電出口產業,既要擴大規模更要提高技術含量。
3、優化市場結構,促進市場多元化發展
在縱深發展歐、美、日、港等主要市場和鞏固東南亞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拉美、非洲、中東、俄羅斯及東歐市場,使安徽省出口市場在地區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各種博覽會、經貿洽談會、展銷會、出國推銷小組以及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堅持貿易與投資、貿易與經濟合作、貿易與援外有機結合。對歐、美、日等主銷市場,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為重點,大力發展名牌產品或互補型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對俄羅斯、東歐、中東市場,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商品信譽和質量,擴大市場份額;對東南亞、南亞市場,應建立健全營銷網絡,主攻建筑材料、機電產品、設備及技術的出口;對拉美和非洲市場,應充分利用我國設立的綜合貿易中心、分撥中心,開展直接存儲、分撥業務,推動輕紡、機電等產品出口。
4、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
在努力提高合肥、蕪湖、銅陵和馬鞍山等地區外貿總量的同時,還應力促阜陽、黃山、池州、淮北、淮南、亳州和宿州等地區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對外貿易能力,為全面發展對外貿易提供更為廣闊的腹地。一是加快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其發展對外貿易創造良好條件;二是鼓勵這些地區的企業發展對外貿易業務,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增加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敏感度;三是培育對外貿易的龍頭企業,發揮"走出去,引進來"的示范效應。
5、提高加工貿易比重,實現貿易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加工貿易是安徽省對外貿易的薄弱環節,需要大力加強。一要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促進加工貿易發展。從加工貿易發展的特點和安徽省實際來看,外商投資企業是加工貿易的主體。只有吸引到更多的外資才能促進加工貿易的較快發展。二要在高起點上發展加工貿易。安徽省不能再在加工貿易發展初期的水平上起步,要把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如食品、紡織品、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作為發展加工貿易的基礎,把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如計算機軟硬件、通信產品等作為發展的重點。三要以進料加工為主,來料加工為輔。安徽省要在當前的環境下加快發展加工貿易,就不應該熱衷于搞只能賺取工繳費的來料加工,而是應該把進料加工作為重點,由外貿公司或企業自行進口原材料、零部件,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加工或制造商品銷往國外市場,以賺取更多的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