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企業支招:比較成本優勢減弱退稅影響
涉及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調整政策已從7月1日起施行,這讓許多有出口業務的企業叫苦不迭,特別是化工、橡膠、紡織等企業最先受難。企業紛紛表示,將采取各種措施,減少出口退稅給公司帶來的影響。
據說外國人也很關注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但在他們看來,即使中國產品在原有基礎上提價,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也比其他國家便宜很多,兩相比較,外國人還是情愿從中國進口商品。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英國經濟學大師大衛·李嘉圖著名的“比較成本理論”,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應該專門生產它用比較少的成本就能生產出來的商品,生產本國條件比較有利,即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將這些商品與他國進行交換,雖然這種商品成本的絕對數額可能高于其他國家,但這樣能夠使貿易雙方都受益。
很顯然,中國的企業家們將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演繹得極其充分,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便宜,原材料價格也不高,所以同樣品質的一雙鞋,在國內可能只有100多元人民幣,美國等國家就可能賣到上千元人民幣以上,價格相差近10倍。出口企業心里都有一筆賬,中國市場環境競爭激烈,不斷地要與競爭對手打價格戰,利潤空間逐漸在壓縮;企業不斷地考慮走出國門,將商品賣到國外,與國內市場環境和價格相比,中國商品出口到國外還是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不斷增加的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調查,也正表明中國商品在國外具有價格優勢,商品賣到國外還是掙得比國內多。兩相比較,企業出口的沖動還是難以抑制,外國商人也樂意從中國采購商品和原材料。
從國家調整出口退稅的初衷出發,是為了緩解外貿順差過大。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企業已經與國外企業達成產品提價協議,而且國外廠家也“表示理解”,欣然接受提價,這樣企業的提價部分,剛好與出口退稅調整受到的損失相抵消。
由于有比較成本的優勢,因此必將減弱此次出口退稅調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 上一篇:中國時尚品牌設計師走進丹麥SAGA課堂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