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專業人才4年增加3萬人
由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組織力量主持研究的2006年“中國城市自主創新科學評價”專題綜合評測結果已于今年5月8日在媒體和網站上發布,惠州自主創新能力列全國地級市第7位。
專題項目:從三方面對現階段進行綜合測評
記者日前連線北京,采訪了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有關負責人,了解了此次專題研究的相關情況。
該負責人介紹,“中國城市自主創新科學評價”專題項目,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當前我國各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了科學分析與測評。
本次評價從基礎創新能力、應用創新能力和品牌綜合創新能力三個方面對現階段我國城市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了科學的綜合測評。評價體系中的具體指標主要圍繞著四個方面進行選取:行為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和居民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創新資源整合,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基礎設施等資源整合能力的綜合體現;創新、創新后與創新擴散等一系列能力的綜合體現;創新互動能力與創新集群能力的綜合體現。
該負責人表示,這一評價為學術性研究,屬于社會性評價,不代表任何官方機構。為了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提高城市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將會長期組織力量主持研究“中國城市自主創新科學評價”課題。并以此探討建立一套科學的城市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此項課題將以滾動式逐年進行。
惠州做法與成效:我市考核成績位居全省前列
2003年以來,我市積極實施“科教興市”和“自主創新”戰略,促進了全市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有顯著的提高,科技進步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2006年我市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3%,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技術自給率達到53%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7.84%。在廣東省黨政領導推動科技絞導ǹ己酥,惠州市蛋V斕及嘧雍橢饕斕嫉目己順杉ㄎ瘓尤∏傲小!豆愣∏虼蔥履芰ρ芯勘ǜ妗繁礱鰨?004年惠州科技競爭力和區域創新能力居全省21個地級及以上市的第4位。
市高科技發展基金累計投入6000萬元
在加強政策引導,不斷優化自主創新環境的同時,多年來,我市千方百計加大對科技創新投入的力度,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2003年以來,我市財政科技投入達1.5億元,其中去年市財政對科技的投入為5930萬元。2003年起我市成立了高科技發展基金,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對高技術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至去年底已累計投入6000萬元。
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省的各項扶持、補貼資金和稅收優惠,2003年以來,我市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229個,其中國家火炬計劃項目9項,星火計劃項目5項,獲省級以上重點新產品稱號27項,實施成果推廣17項,省級的其他項目共計171項,得到上級資助資金超億元。為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去年我市28家“兩個密集型”企業獲優惠稅金1億多元,有力推動了我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市還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去年市財政投入2200萬元科技“三項經費”扶持80個項目,引導企業投入項目資金達5.9億元。
企業成全市自主創新主陣地
目前,我市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已成為全市自主創新的主陣地,表現在“四個90%”:全市90%以上的研究開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究開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科研成果出自企業。
我市企業組建了52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農業創新中心),比2002年底的13家增長了3倍,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4家。TCL、德賽、華陽集團等4家企業組建的研究開發中心進入了省50家重點工程開發中心行列,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成為首批“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
全市去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908億元
我市堅持走自主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創新之路,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石化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58家,比2002年增長116%,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5家,產值超100億元的有3家,超10億元的企業有16家,5家企業入選廣東工業企業50強。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由2002年的287.22億元上升到去年的908.69億元,年均增長54.09%。
多年來,我市加大對高新區的支持力度,著力把高新區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人才集聚、研究開發能力集聚、產學研集聚的“四位一體”基地。目前,我市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省級開發區(惠州市數碼工業園、惠陽三和經濟開發區、惠州大亞灣石化區)。預計到2010年,大亞灣石化工業區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2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高新區已成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主陣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我市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培育出TCL、德賽、華陽、僑興等一大批電子信息企業,培育出TCL手機、TCL王牌彩電、德賽數碼龍等一批電子信息名牌產品。TCL、德賽、華陽、僑興等4家企業進入全國電子企業百強,其中TCL排名第三,品牌價值達到300多億元,列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第6位,成為全球第一大彩電制造商。去年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工業總產值達107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7.83%。目前,惠州已成為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數碼視聽產業基地、國家視聽產品產業園,是亞洲最大電腦線路板生產基地之一和世界最大的電話機、電池生產基地之一,CD、DVD等激光頭的年產量占世界產量的40%以上。
人才和專利申請:5年專利申請總量3881件
我市堅持實施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制訂了《惠州專利資助暫行辦法》,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積極參與國際、國家技術標準制訂。2003年至今,我市的專利申請總量為3881件,是1985年至2002年總量的1.5倍,其中發明專利566件,實用新型專利1331件,外觀設計專利1984件;授權2504件,是2002年之前總量的1.6倍,其中發明專利64件,實用新型專利926件。外觀設計專利1514件。
2003年至今,我市有全國企事業專利試點單位1家(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專利試點企業2家、廣東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7家、廣東省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知識產權優勢民營企業25家。
企業創建自主品牌的意識增強,目前累計注冊商標9479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44個、惠州市知名商標81個;中國名牌產品13個、廣東省名牌產品29個。2005年,我市獲得中國專利金獎,標志著惠州的知識產權工作已取得質的飛躍。
去年底全市專業人才總量達87672人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人才是關鍵。我市堅持調整人才結構與調整產業結構同步,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并重,先后出臺了《關于人才引進的若干規定》等政策措施,從人才創業、科技開發、生活保障等方面為我市企業和技術人員提供優惠條件。
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吸引了一大批專家及博士等高層次人才來惠州工作,目前已建立博士工作站2個。據統計,去年底全市專業人才總量達87672人,比2002年的56005人增長56.54%。
我市還堅持每兩年評選一次科技進步獎和突出貢獻人才獎。各縣(區)和TCL、德賽等大企業集團也十分重視科技獎勵,設立了“項目獎”、“創新獎”等,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高額獎金或股權,大大提高了企業和科技人員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2003年以來,我市獲省、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專利獎103項,其中中國專利金獎、優秀獎各1項,省級專利金獎1項、優秀獎4項;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2項;市科技進步獎75項;10名突出貢獻人才獲重獎。
專家學者談自主創新
TCL集團工業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汪開龍
惠州引進人才有系列舉措
TCL要走出國門競逐海外市場,加強自主創新非常重要。TCL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績。近幾年,TCL自主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逐年上升,每年均有200多項,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80多項。集團目前有4000多名研發人員,研發中心覆蓋全球。截至2006年,TCL集團申請專利數量共1269個,其中獲得授權專利677項。
2006年全集團研發投入19.6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4%;申請專利240項,其中發明專利119項,同比上升95%。
自主創新,人才是關鍵。我切身感受到,惠州市委、市政府歷來對人才高度重視,對人才的引進、利用有一系列舉措。比如,每年市領導都會與博士們進行一次面對面的交流,關心博士們的生活,聽取大家對建設惠州的建議;評選一批市管專家拔尖人才;設立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在申報專利方面有許多鼓勵政策,如補貼申報費,申報成功有獎勵等等,以鼓勵企業或個人多出專利。
惠州學院化工系主任周衛平教授
政府高度重視提高創新能力
惠州學院化工系建立了高分子材料專業,引進了材料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3名,碩士研究生2名。雖然目前我市在化工類的自主研發方面剛起步,但是由于政府高度重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會在政策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所以我市企業加強研究機構建設是有條件的。
億緯公司技術總監袁中直博士
搭建平臺做好自主創新
政府為我們民營企業做好自主創新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臺,不但出臺了鼓勵性、指導性文件和科技項目指南,還對相應項目提供科技經費,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大力扶持。各個公司采取多種方法引進高級人才并進行創新鼓勵,有的通過獎勵股份等方式鼓勵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研發,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公司的研發團隊有5名博士,取得國家級項目工程2個,成為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省第一批創新型試點企業。
- 上一篇:才市“東莞模式”引人關注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