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力短缺會很快到來嗎
長期為剩余勞動力苦惱不已的人口大國即將出現勞動力短缺?這似乎有點匪夷所思。
但最近,隨著一本書的出爐,這一近似于天方夜譚的問題卻成了一場實實在在的爭論。《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一書的主要作者、著名人口學家蔡昉警告:中國很快將從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向數量型短缺過渡。但許多專家對此結論表示極大懷疑。近日,記者采訪了本書的作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美艷博士,以及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兩位專家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
王美艷:2009年就將出現勞動力數量性短缺
按照比較保守的估計,到2009年我國將會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的情況。這是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蔡昉在2006年就得出的結論。他的一個重要論據是,中國人口大概在2030年達到最高值14.39億,但勞動年齡人口的峰值則來得更早些,預計到2015年左右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接近為零,到2020年前后增長率已經是負值。《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為這一結論提供了新的佐證。
綠皮書指出,目前中國3/4的農村已無青壯年勞動力可轉移,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逐年下降。在“十一五”期間勞動力供給長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將逆轉。
數量性短缺的端倪也體現在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上。王美艷認為,自1998年以來,城市勞動力市場壓力的一個主要表現,是用工單位的需求人數少于求職人數,在很多年中兩者的比率明顯小于1。但是,該比率在最近有提高的趨勢,2005年第一季度這個比率為0.94,第二季度為0.95,達到空前的水平。這反映了求職人數和用工單位需求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那么經濟增長模式以及外貿政策的調整是否會緩解整體供應不足的壓力?王美艷回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將仍然是中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周天勇:15年內拐點不會到來
“勞動力從過剩向短缺的拐點不會這么快到來,未來15年就業壓力都很大。擴大就業依然是宏觀經濟政策最為核心的目標。”周天勇告訴記者,未來15年,年勞動力供求缺口都在1500萬以上,就業壓力持續存在。
首先,分布在農村和城市的失業和就業不充分的勞動力數量巨大。根據周天勇的計算,城鎮閑置勞動力約為5300萬人,在城鎮就業不足的農民工高達2700多萬人。這兩項加起來就是8000萬人。
即便7成以上的農村已無青壯年勞動力可轉移,但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一部分人也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剩余勞動力。周天勇認為,農業技術進步,必將擠出大量的勞動力。依靠現有的化肥、農藥、除草劑、機械、電力等條件,全國一個農業勞動力平均種植30畝地,綽綽有余。按此計算,只需要保留全國3.2億農業就業勞動力中的6100萬人就可完成現有的農業生產,剩下的2.5億農村人口將成為剩余勞動力。
因此,中國目前失業和就業不足的勞動力為3.3億人。此外,還要考慮每年新增的600萬至800萬左右勞動力。
“未來15年勞動力的供求總形勢是:年勞動力供求缺口都在1500萬以上,就業壓力持續存在。這是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基本判斷。”周天勇說。
如何應對拐點的出現
一旦拐點出現,中國的優勢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該如何自處,這恐怕是目前的爭論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王美艷認為一旦過早出現拐點,就會導致工資水平上漲,意味著中國失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然而,由于從人均GDP看,中國尚未進入可以用資本替代勞動的發展階段,新的比較優勢將不能及時顯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需要有一些政策調整。
第一,最大化開發人口紅利。確定就業優先的政策目標。
第二,加大人力資本積累力度。用質量替代數量,是預防勞動力短缺的未雨綢繆之舉。這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改善,需要通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質達到。此外,加快發育勞動力市場,通過形成一個機制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給予人力資本以合理的回報,鼓勵和加快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第三,清除勞動力流動障礙。必須進一步大力改革戶籍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王濤)
- 上一篇:80家企業昨在寧招千余經理人才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