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被職場遺棄的人
明明可以勝任應聘的工作,卻沒有公司肯給機會;明明是資深專業人才,卻找不到一份能維持溫飽的工作。乍一聽,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但職場中的確有這樣一群似乎被遺棄的人。金先生、尹同學就正為此犯愁。
現身說法:
金先生,上海人,年輕時支內工作,曾經擔任西北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處處長,負責推行財務核算電算化,建立并軌核算,加強分廠級的核算體制,參與公司的整體股票深圳上市集資;也擔任過某外地汽車制造廠財務科科長,負責建立核算體制,獲得當地優秀財會工作者稱號。然而,年過50的他回到上海后,卻連一份普通財務工作都難以找到。原因不是經驗不足,也不是學歷太低,更不是年齡問題,而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理由———不懂電腦操作。“接到我簡歷的公司都給了我面試機會,最終我都沒有成功。他們很坦誠告訴我,現在會計要進行網上報稅、電腦操作記帳,而我工作的年代太早,那時根本沒有電腦,加上西北地區相對落后,我只會手工做帳。”金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目前他只找到一份月薪不到1000元的出納工作,這與他前期的輝煌職業經歷大相徑庭,令他難以接受。家人戲稱他是“一只被折斷雙翅的老鷹”。
尹同學高中由于生了一場大病而輟學,后沒有繼續深造,進入職場從事銷售、超市服務等工作。1999年他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興趣,自學了C語言編程、網絡管理等,還是個黑客高手。他考出了高級程序員、微軟資格認證等證書,一心想要謀份計算機程序員的工作,然而屢屢碰壁。“對方一看學歷,就基本不予考慮。他們說應聘的人很多,他們的選擇太多,完全沒必要找個沒學歷的。”于是尹同學給小邵寫來了求助郵件。
以上兩位的求職失敗,讓人感覺非常可惜。仔細觀察周圍的職場人,或多或少都有著這樣的困惑。有些人因沒有一紙證書而無法晉升,有些人因為長了一張娃娃臉而不被領導委以重任,有些技術精英因為英語不行而難以進入向往的外企,更有女性產后重返職場發現技術、運作、管理方式、職場規則都變了樣……
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的快速更新,管理工具的改革,讓職場人的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同時要求他們不斷學習充電,以跟上職場的發展。職場是不會因為時代原因或者個人原因而對誰格外開恩的。那么,遇到了類似的職場困惑怎么辦?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首先,積極迎合市場需求,拾遺補缺。職場的高效給各類職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工作的運作方式隨之信息化,若沒有及時跟上,就會產生像金先生這樣的無奈。對于能力與市場要求“脫節”的職業人來說,若不能也不想轉換職業,那只有拾遺補缺一個方法。比如金先生可以從出納做起,盡快學會電腦操作,然后才有資格回歸到能發揮自身專業水平的工作崗位上。尹同學也一樣,由于市場對計算機這類高科技人才的門檻較高,人才競爭也較為激烈,利用業余時間考出一張基本的學歷文憑是不得不做的一道功課。
其次,居安思危,緊盯市場需求。國家勞動部連著幾年頒布了上千個新職業,同時,也有不少舊職業因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自然消亡。職業人要了解職業變化趨勢,遇到“夕陽”職業就該盡早轉換。當然,這類情況畢竟是少數,職場人更多遇到的,是伴隨公司某些業務模塊的取消而遭遇裁員,比如前階段發生的小靈通業務裁員,近日的摩托羅拉裁員、聯想裁員等。對此,技術人才應該關注職業的發展趨勢,可以通過行業或者職位在發達國家的現狀來預測它在我國的發展趨勢,也可以通過專業職業網站來拓寬視野,并且在現實允許的情況下積極轉換技術領域,或者拓展相關領域的技術知識,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
最后,拓寬職業路徑。記得一位職業培訓師說,美國人的一生是在不同的公司從事同一個工作,日本人的一生是在同一家公司從事不同的工作,而中國人最有本事,有很大一部分人,一生在不同公司從事不同的工作。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一個成功的職業人,他的道路應該越走越寬,而不是“心無旁騖”地將一份工作進行到底,若干年后卻發現他的工作被外包取代了,或者關注的技術領域過于狹窄,再也找不到別的東家。因此,擴寬自己的職業領域對于長期的職業規劃非常重要。比如從事人事勞資工作的,可以學習績效管理,參與員工招聘,也可以關注或者嘗試獵頭、薪酬咨詢、職業發展、組織發展、企業教練、職業規劃等各類工作。(邵麗蓉)
- 上一篇:職場感悟:你追求什么?
- 下一篇:女白領的四大隱憂










